崔世安政府的任期只餘下不足兩年,今年的施政報告是他任內第九份施政報告,有葡文傳媒以「最後機會」來形容這份施政報告,這個形容詞並不是正面,而是突顯出他任內很多工作還未完善,而到了最後機會。相比第一位特首期間的經濟起飛,民怨未爆,崔世安這八年間的施政相比之下困難重重,社會矛盾日益增加,其中一大民怨就是置業問題。上一任特首在換人前後,出現了「經屋零供應年代」,令到已經瘋狂的樓市更加火上加油,不幸的是,這一任特首在換人前後,也可以預料會再次出現「經屋零供應年代」,澳門市民置業的前景十分黯淡。崔世安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還能提出甚麼辦法來解決本澳市民的住屋問題,房屋這份成績單,已經很難取得合格成積。
市民住屋夢魘始於回歸初期
澳門的住屋問題是市民大眾的一大夢魘,這一問題源自於何厚鏵政府在公供房屋政策的失敗,在2005年至2010年間的「經屋零供應年代」,澳門的樓價上升數倍之多,當年政府突然停建經屋,導致房屋情況嚴峻,私人樓價飆升嚴重,導致市民對房屋出現恐慌需求,留下的禍患影響至今。而現在政府沒有任何公屋能用於重新開放申請,而未來數年又可以預計沒有新的公屋落成,現時澳門可謂回到「經屋零供應年代」的時代,只是問題可能更為嚴峻。
澳門的房屋樓價狂升有很多原因,除了停建經屋外,賭權開放導致大量資金湧入、投資移民政策推升樓價等,私樓逐漸跟澳門市民的購買力脫節,到2008年金融海嘯樓價才輕微降溫,但在2010年危機解除大量熱錢回流澳門,樓價再呈直線上升,再到博彩業調整期,樓價雖然也一度回落,但隨著賭稅回升,樓價也一同回到最高位。樓價雖然隨著經濟因素有所波動,但皆非市民大眾能夠購買,做成了最大的民怨爆發點,而這個由何厚鏵政府做成的問題,在崔世安政府手上顯得亳無處理方法。
私樓市場政府角色曖昧
政府在推動樓價升高方面的角色一向曖昧,政府被指出手「托市」並非首次,在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特區政府大換屆期間,政府曾經推行「四厘利息補貼」及「政府首期擔保計劃」,協助市民上樓置業,政策雖然得到當時社會認同,但一定程度推高了樓價。2010年私人樓市錄得交易量增長60%,平均樓價上升一倍,更顯示當時有大量炒家在私人房屋市場操作。
面對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以及民怨的開始爆發,2010年政府開始出招調控樓市,9月收緊樓宇貨款,將0.5%中間轉移稅改為1%至3%,330萬以上樓宇規定最高只能按揭七成。2011年徵收《物業轉移之特別印花稅》,樓市略為回落,2012年實施額外印花稅,再到去年收緊非首次置業的按揭成數等,總的而言也未能有效壓抑樓價,政府的「辣招」控市以失敗告終。
「組合拳」控市托市真假難分辨
崔世安政府步入最後階段,房屋問題無疑是他最大的民生挑戰,過去政府多次出招無效,這一次使出了所謂的「組合拳」,幾項措施並發卻引起很大的爭議,其打擊樓市措施的成效已讓人疑惑,卻同時放寬青年首次置業按揭成數的措施惹來爭議,加上提早兩個月預告出招,也讓人感覺在熾熱樓市「火上加油」,是「控市」是「托市」真假很難分辨。
眾所周知,樓市調控措施是不能提早預告,政府過去多年也以此為由回應社會對政府出招「控市」的訴求,然而政府早在去年十二月,竟然一反常態預告會再出控市的措施,但就一拖再拖到二月才實施,這段期間澳門房地產市場非常熾熱,地產商大量推出項目,市場出現恐慌性的買賣氣氛,成交量與價格也創新高,令人質疑是給地產商或炒家有充足時間散貨。
「組合拳」爭議極大 特首:先觀察一段時間
「組合拳」最大的爭議點在於放寬青年首置按揭成數,這點一方面是回應了社會部分意見,幫助青年更容易上樓,但又無可避免有「托市」之嫌,不但能夠為房地產市場製造了潛在需求,也必然能夠推高細價樓的價格。輿論對此並不賣帳,批評政府的政策矛盾,一方面希望透過控制成交量從而遏抑樓價,但同時又在熾熱樓市火上加油,加上政府預告式的出招,也令人質疑政府的做法是協助利益集團,同商家托市多於幫市民上車。
對此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有關措施是經過長時間研究和聽取廣泛意見後推出,當局亦已先後解釋近期是樓市較暢旺時期,市民可觀察一段時間。他稱,每項措施推出時當然會有不同觀點與角度,要視乎實際交易情況決定下一步,政府會保持開放態度,當局會密切留意市場發展。崔世安重申,今次推出的措施是希望樓市健康發展,亦希望年青人能更容易置業,金融部門會密切觀察市場,推出措施和政策,希望保持市場健康發展。當局亦會更加重視土地儲備、供應和樓宇批則的速度,讓市場的供求關係有所改善。
房屋政策議而不決拖得就拖
澳門私人房屋價格高昂、公共房屋僧多粥少,除了各項辣招調控樓市外,其實亦有很多政策可以舒緩樓市、另闢新路,不過這一切也因為政府房屋政策的議而不決而無疾之終。社會希望政府推出新的房屋政策,為被高樓價所困擾的市民找尋一條出路,讓社會大眾能夠置業安居,但政府從「澳人澳地」、「置安居」至「新類型公屋」也是研究或諮詢不斷,但均未有實質性措施或建議出台,政府在2013年將它納入施政報告,但「澳人澳地」至今仍然是一無所成、「新類型公屋」亦是胎死腹中。
富裕城市同樣面對居住問題,各地政府也有自己的房屋政策以滿足市民需求。香港的「居者有其屋」與新加坡的「組屋」是澳門可借鑑的政策,皆因三地社會情況較為類似,政治環境亦較相近。香港政府的取態較為被動,偏向市場主導模式,新加坡政府採取較主動的角色,奉行「大政府、小市場」的策略。而澳門則從未開始,皆因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施政態度。
社會有善策政府充耳不聞
其實要從根本促使本澳樓市回歸合理水平,實現樓市健康發展,以及市民真的可安居樂業的目標,這並不是甚麼奇難雜症,這在社會上已經有不少具建設性的意見,包括政府需制定整體房屋政策,清晰的土地發展規劃,制度可持續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等。這些建議社會早已提出多時,也是很基本的認知,只是社會有善策政府一直充耳不聞,因而才被冠以種種的陰謀論,官商勾結的批評,不是空穴來風。
住屋問題雖是一大難題,這是任何急速發展城市的必然代價,任何急速發展城市政府的必然頭痛問題,澳門的發展比任何城市更快,因此問題亦比任何城市來得嚴重,而做成這一情況,還有回歸以來兩位特首的種種房屋政策失敗之果。崔世安政府的管治已在倒數階段,還能提出甚麼辦法來解決本澳市民的住屋問題,房屋這份成績單,已經很難取得合格成積。
作者:蔡少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