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珠三角九座城市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粵港澳大灣區,過去幾年雖然常常被提起,但今年第一次寫入國務院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升至國家層面的經濟規劃。這對於身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澳門來說,確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定要發揮獨特優勢,好好把握。
世界最大的海空港群
對於澳門市民而言,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或許還有點陌生。其實它涉及珠三角九座城市和港澳兩個特區,可以劃分為深圳、東莞、惠州(深莞惠都市圈),對接香港;廣州、佛山、肇慶(廣佛肇都市圈),以廣州為核心;珠海、中山、江門(珠中江都市圈),連通澳門;可以理解為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粵港澳大灣區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點。國家今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就是用更開闊的視野來定位一個城市群,向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紐約灣、東京灣、三藩市灣看齊,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決策。
粵港澳政治經濟存差異
這個智慧體現在哪呢?眾所周知,與長三角(以上海、江蘇、浙江為主的長江三角洲地帶)、京津冀不同,粵港澳政治、經濟方面存在差異;地域間制度多樣性、互補性雖然能給合作帶來空間,但亦可能產生矛盾。而且廣深港三地長期存在激烈競爭,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讓其不再各自為政,建立良好的產業協同,最終讓9+2城市聚力出拳,才能打造出世界級城市群,比肩甚至叫板三大灣區。
所以各個城市、各個區域能否真正打破自己的利益考量,打破行政轄區的限制,真正按照灣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以經濟來主導區域發展,形成一個開放性的經濟體系,將變得至關重要。目前粵港澳灣區呈現出來的是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個核心城市。也就是說,規劃中的粵港澳灣區,規劃初期,就要考慮四個城市間的良性互動和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還只是口號
雖然單就經濟體量來看,四個核心城市中澳門可能稍顯落後,但其對葡語系國家、西語系國家的輻射、帶動作用一點都不能忽視。例如去年中葡論壇第五屆部長會議在澳門成功舉行,會議上中國和相關的葡語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協議,既推動了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同時也注重充分發揮澳門的作用,更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發展的關心。因此澳門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這個獨特優勢。
或許有些市民會問,如此高層次的經濟建設,與普通民眾應該關係不大。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普通民眾同樣能從中有所得益,最大的實惠就是,有了更加廣闊的創業平台,為年青人提供更多發展和施展才華的機會。
當然,粵港澳大灣區目前還只是個口號,國外的大都市圈都走過了漫長的發展路途。比如紐約大都市圈,前後發展了80年;東京大都市圈,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都市圈的整備計畫,每十年重搞一輪。所以粵港澳大灣區方向儘管是對的,但路卻不是那麼好走的,不是說今天振臂一呼喊個口號,明天就能實現,少說也得幾十年的功夫下去。澳門當然也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持續打造中國和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的平台,培育、儲備相關人才,在鞏固、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投身於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
作者:鄭偉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