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議員宋碧琪
近年來,少子化現象已成為全球許多城市面臨的困擾,澳門也不例外。據資料顯示,本澳出生率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由2016年的11%下降至2019年的8.9%,再至2023年的5.5%。而今年上半年僅有1,709名新生嬰兒,比去年還少一成,龍B效應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少子化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亟需正視的頭等大事。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育兒觀念及育兒成本與過去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而且本澳雙職家庭情況普遍,兩人需要面臨照顧幼兒的難題,即使托額足夠,但托兒所的服務時間與工作上下班時間不一樣,也致使不少家庭存有接送困難等問題。其次,在經濟負擔壓力上,亦成為不少青年考慮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特區政府的十五年免費教育、10歲以下兒童有免費醫療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支持家庭發展,近年又調整出生津貼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然而,高通脹、高物價的生活壓力有增無減,政府的有關措施沒有適時調整,使本澳的鼓勵生育政策存有滯後性。
相較之下,現時不少國家、地區針對近年出生率下降嚴重的問題大力出台支持措施,尤其是加強頂層設計設立專責委員會推動跨部門合作,從經濟、教育、醫療、就業、居住等多方面作出針對性的支援,千方百計務求提升出生率。
另一方面,本澳14/2023號《醫學輔助生殖技術》法律已在今年2月11日生效,本澳現時已開展各項生育輔助工作,為本澳不孕不育家庭帶來了生育的希望,亦為優生優育提供基礎。但輔助生殖技術並非一次成功,不少不孕不育夫婦要經過多次治療才能成功,而輔助生殖的治療費用較為昂貴,成為經濟有困難的不孕不育夫婦的一大障礙。因應相關問題,目前內地已有超20個省份決定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亦仍在不斷推進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持續減輕不孕不育患者的負擔,提升生育信心,這十分值得特區政府借鑒。
此外,國務院近日發佈《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從四大方面提出十三項措施,亦為本澳提供參考。特區政府應從頂層思考,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為本澳生育提供完整的政策體系支持,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以進一步提升居民生育信心,維持本澳社會可持續發展。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本澳雖然在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都有相關的政策措施,但並未就鼓勵生育方面進行整體性考量。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專責部門,以透過整體性、規劃性的政策措施去提升生育率,應對少子化問題。
在經濟的支持上,特區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審視現有的政策措施,加強補足短板,以減輕居民生育壓力。現時,本澳托額充足,但公、私托兒所並未能完全免費,部分居民仍然要自己負擔托兒費用,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研究將托兒服務完全免費,並調整出生津貼及推出育兒津貼,以紓緩家庭因照顧子女而產生的經濟壓力,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在居住上,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優化公屋政策,尤其要針對青年新婚夫婦推出針對性措施,如可研究以子女人數來作為置換多房型公屋單位,以讓家庭安居得到更好滿足。
現時,輔助生殖的費用昂貴,導致不少的不孕不育夫婦「想生但不敢生」。隨著輔助生殖需求的加大,建議當局可考慮將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療免費保障,以讓更多不孕不育的夫婦得到治療的機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