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作共遏校園欺凌 維護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長
閱讀量: 3,321
出版: 2024-05-22 10:07
更新: 2024-05-22 10:07


立法議員謝誓宏

 

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內外發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體、心理等方面傷害的一種攻擊性行為,它的常見表現形式包括身體、情感或心理欺凌等。校園欺凌的發起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校園欺凌變得更加隱秘,手段更加多樣。校園欺凌不單發生在校園,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聯網上。

近期,河北發生三名初中生長多次欺凌並最終殘殺同學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實上,縱觀全球,校園欺凌已然成為各國校園共同的「毒瘤」,校園欺凌不僅僅是校園問題,更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根據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及青少年遭受校園欺凌,相當於每3名學生中就有約1名學生遭受校園欺凌。

高天賜及謝誓宏議員辦事處經常接獲許多學生家長求助,他們指出其子女在上學過程中曾遭受到其他同學言語、行為排擠,甚至是肢體攻擊。還有極個別個案曾遭受老師引導的班級集體欺凌受害學生的行為。這些求助者表示,其子女在遭受欺凌後,都出現成績下降;自信心、自尊心受損;抑鬱等心理問題,隨後亦出現相應的身體症狀。更有甚者出現自殺式傾向,甚至已經多次嘗試自殺。校園欺凌帶來不僅是對受害學生個體的身心傷害,這種傷害是長期的、負面影響是滯後的,甚至需要受害學生終生去治癒。

校園欺凌不僅對受欺凌者產生負面的傷害,對欺凌者也會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社會常認為發起校園欺凌的學生處於攻擊的主導地位,身心不會受到傷害。然而,暴力是一個不斷積累且病變的過程,如果欺凌者沒有得到恰當的疏導,錯過了最佳矯正時機,習慣以「拳頭說話」,未來欺凌者進入社會後,就更可能做出更為嚴重的欺凌行為,甚至涉及暴力犯罪。

對此,當局要堅定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零容忍」態度。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約束校園欺凌等不當行為,讓未成年人犯罪行為有法可依。教青局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協助學校落實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政策,透過多元道德教育、教師培訓等形式,提高學生及學校人員的反欺凌意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校制定完善的校園欺凌處置行為手冊,制定及時的干預措施、暢通安全的舉報管道、清晰的處置流程和全方位的救助方案。

家庭及家長要與子女形成良性的溝通氛圍,在平等互愛的氛圍中養成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情緒能力。加強對子女的法治、生命、安全教育,引導子女科學應對欺凌,積極尋求幫助,既不做沉默的羔羊,也不做緘默的旁觀者。

此外,我們還要關注校園欺凌參與者的心理狀態,除了在法律層面設置不可觸碰的底線外,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從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多個層面入手,構建平等和諧的溝通環境,及時干預、矯正不平等、扭曲的人際關係。同時,結合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方式,打造個體心理的韌勁,提升他們面對衝突、處理衝突的能力,從源頭著手,真正實現「治標也治本」。

學校是求知者的樂園,是探索者的天地,是文明的殿堂。維護校園和諧安寧,守護學生健康成長離也不開家庭、校園和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