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7月10日公布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0%,較5月下跌0.2%。綜觀內地公布的1至6月CPI,數字較當局的期望有落差。中央政府定出今年CPI目標為3%,是十分理想的數字,但除2023年1月CPI是2.1%外,CPI由2月起一直下跌,6月CPI-0%更是今年新低。筆者認為現階段須盡快推措施防通縮,防通縮是內地現時最優先的工作。
推措施防通縮
有消費經濟才向前
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多數(發展)國家會將每年的通脹目標定為2%至3%,上述通脹率既可確保經濟向前,商界及僱員同時得益,物價的升幅也是社會及市民可接受的範圍。因此,當公布CPI後,若數字低於目標,央行可能減息「刺激」經濟;若數字高於目標,央行則可能加息「冷卻」經濟。
今年歐美等國家仍然處於高通脹環境,因此各央行仍然不斷加息「打壓」通脹,期望令通脹回落至目標區間(2%至3%)。反觀內地,今年1至6月的CPI不符當局預期,中國人民銀行為此推出不同措施,增加市場資金流動性,期望推動消費。中國人民銀行公布,至2023年6月底,內地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287.3萬億(人民幣,下同)[內地2022年GDP為120萬億,M2為GDP的2.4倍],同比增長11.3%。M2是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今年以來,內地的M2一直保持增速,理論上社會應該出現通脹,但CPI就是沒有反應出來,錢去了「那裡」?
根據各數據顯示,M2是保持增速,但部份錢則被用來購買黃金,兌換外幣等用途,上述部份的錢根本沒有進入內地的實體經濟內,沒有發揮推動經濟向前的作用。部份內地市民預期人民幣長期看跌,因此,當他/她有能力時,他/她會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幣(美元),期望保持個人財產的購買力。購買黃金也是同一心態,市民預期未來的環境不確定,貨幣不「保值」,只有黃金「保值」。
CPI「不理想」(消費者不願消費),中國人民銀行為此推出多項措施,期望推動市民消費及企業擴充生產。單是在6月,中國人民銀行已分別降低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降低一年期MLF利率至2.65%(之前是2.75%)、降低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至3.55%,5年期以上LPR至4.2%(較上一期下降10個基點),用意十分明顯。市場現在就等待7月的數據出來,看看推出的措施對推動經濟是否見效?
經濟學者及社會一般已有共識,通縮較通脹對經濟及社會的破壞更可怕。綜觀內地今年1至6月的CPI,內地有必要盡快推出更直接的措施,確保市民持續消費,保持消費市場的生命力。下半年是傳統的消費旺季,7/8月的暑假、10月的國慶、12月的年末消費氣氛等都有助推動市民的消費意欲。商家可借機推優惠鼓勵市民消費(增加利潤);不同省市基於本身的財政能力,可考慮推出消費卡(有使用期限及分階段派發),鼓勵居住於當地的市民消費,推進當地經濟向前。不要讓通縮環境形成,因為一旦成形,屆時才推措施/政策力求「改變」局面,須要付出的力度/資源將較現階段更高更大更昂貴!
梁立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