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採用什麼防疫策略?  「清零」或「共存」?
閱讀量: 2,665
出版: 2022-07-18 17:49
更新: 2022-07-20 12:12

林鄭月娥完成5年的任期,7月1日不再擔任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出任新一屆香港行政長官。林鄭在任期內面對新冠病毒的嚴重挑戰,她採取什麼策略?現在回看,林鄭不太希望經濟完全「停擺」,因此其採取的防疫政策不果斷,是造成第5波疫情的主因。李家超上任不久,就宣布暫緩航班「熔斷」機制,發出什麼訊號?筆者認為李現在偏向與國際「接軌」,和內地「通關」可能不是他的首選。

和內地「通關」須「清零」 港府判形勢先和國際「接軌」

現時全球大部份國家已採取「共存」策略,使用「共存」策略背後的原因有三。首先,全民新冠疫苗接種率高,達90%或以上;第二,已有很大部份國民感染新冠,康復後已有抗體;第三,政府全力減低因感染新冠而死亡或重症的數字,力求將數字控制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

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大多數國家就會認真考慮及執行「共存」策略。美國、歐盟、日本、南韓等全部符合上述條件,她們就有決心執行「共存」策略。美歐等國家認為不能長時間「封城」,因為病毒會長時間存在,病毒不能亦不會被徹底消滅;若長時間「封城」,對國民,經濟等的負面影響遠超社會可承受的上限,最終社會可能因長時間「封城」而「倒下」。因此,我們見到甲國家即使每天仍有數千(萬)確診個案,只要每天的死亡個案維持數十(百)宗,甲國家亦會繼續執行「共存」策略,因為站在國家的立場,「共存」策略利大於弊。

香港現時每天仍有數千個案,相隔數天就出現單位數字的死亡個案,香港社會已「接受」上述現實。港府若放寬防疫力度,將和內地的「動態清零」政策有更大的落差;港府若收緊,對香港市民,經濟有負面影響;因此,筆者認為港府現階段既不會放寬,也不會收緊防疫政策。港府(不論是上屆或本屆)從來都沒有決心使用最嚴厲的手段達致「動態清零」,加上看到鄰近地區為了「動態清零」而採取「封城」手段所造成的社會成本,狀況等,港府更加「不可能」及不願意用最嚴厲的手段達致「動態清零」。

既然短(長?)時間不會「動態清零」,不論港府在公開場合怎樣以各種不同口號回應社會的提問,港府實際使用的策略就是偏向「共存」,港府、商界、學者、市民等心裡明白,只是不大聲說出來。香港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因此,港府認為即使偏向「共存」,香港也不會像第5波一樣出現超大量確診個案及高死亡個案數字。即使現在每天確診個案維持千位,未來可能上萬,只要保持低的死亡率及低重症個案數字,香港社會是會接受,亦明白上述狀況是維持經濟運行的代價。

更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今秋將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屆時將選出黨總書記,政治局委員等重要職位。當選出共產黨新領導層後,如何優化「動態清零」政策,甚至進一步採取措施,定出「時間表」,逐步和國際「接軌」是否選項等將會是內地及港澳老百姓十分關心的議題。因此,港府可能認為現階段根本不須達致「動態清零」,待二十大後,看看屆時的政策,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走也不遲。

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