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到近期中美在全球對峙再度升溫,突顯了世界大國政治及其維繫盟友關係的重要特徵。自2017年12月川普政府發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區域」(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概念以來,「印太戰略」成為延續美國東亞政策的基礎,推動迄今已邁入兩年半。隨者美國大選戰聲緊鑼密鼓和中美摩擦再度隨疫情升溫,近期華府智庫政策專家紛紛檢討「印太戰略」的執行成效。例如布魯金斯學會於近日發布關於「川普政府與自由印太」的政策報告,檢討了過去兩年以來「印太戰略」已達成初步效果嗎?它的限制為何。
檢討「印太戰略」,首須知悉其實質內涵和驅動因素。美國國防部於去年6月份關於「印太戰略」的報告中指出,美國推動印度太平洋戰略將圍繞著強化美國在此區域的經濟參與、安全合作和制定規則的潛力延伸,期望在貿易、安全和區域治理之間,尋求美國主導下的體系平衡。在政策論述上,該戰略延續戰後歷任美國政府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性,並確認中國崛起對印太秩序的鉅大衝擊。同時,在推動策略上,美國顯然不僅希望維持其在亞太的歷史性樞紐地位,它還將戰略縱深擴展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島嶼國家的雙邊關係。然而,相較於過往,此種美國優先戰略強調對於其與盟國之間交易價值,使其更能從與雙邊關係中獲取經濟安全利益。
Covid-19蔓延下的全球危機,引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疫情大流行過後,美國如何重置或維繫印太戰略的盟友關係?在川普執政時期,美國總統脫離了東亞多邊體系的會議機制,川普政府主導下的「美國優先的超民族主義」,著實讓美國的印太盟友心存懷疑,美國的利益與其盟友究竟一致與否?或者,在印太戰略下,美國僅是從雙邊關係中提取利益,而非創造彼此共同利益。
在疫情過後,可以想像,美國將進一步要求印太夥伴國家與中國供應鏈脫鉤,但顯然他們難以放棄「中國製造」;當美國要求周邊國家降低貿易關稅,並向美國商品和服務開放市場時,很難有國家願配合放棄「中國市場」和龐大商機;或進一步的,呼籲在各項領域全面「選邊站」時,除了美國傳統盟友可能採取一致行動,各國對於美國重申「自由和開放印太」的承諾,似乎呈現延滯而緩慢的回應。此時,華府可能正在思考,「印太戰略」的下一步棋,後續的政策橋接計畫,值得觀察。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研究員陳偉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