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界的社會基礎與教育基礎
閱讀量: 6,293
出版: 2019-03-05 16:38
更新: 2019-03-06 00:09

作者:唐曉晴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工智能接連在國際象棋、圍棋和德州樸克這些被認為最複雜的智力遊戲領域戰勝了人類頂級高手後,我們才終於認識到,曾被認為是人類特有而且只有特別天才的人群才能掌握的技能最終不過是叠加的算法而已。且看以下已經實現或在不久將來必然實現的圖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全自動駕駛車輛己完成試驗階段,並可望在近幾年逐步進入商業化應用。自美國率先推出特定環境下的自駕車後,各大汽車廠商紛紛跟進,推出了多款具有半自動或全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有大型科技企業已預告到2020年時,將能解決所有現在自動駕駛汽車尚未解決的問題。

這一進步帶來的商機是巨大的,但可以預見,到自動駕駛真正來臨之日,將在極大程度上取代司機。稍後,隨著自動駕駛技術以及配套科技的進步(例如無人機與快遞自動分揀系統的成熟應用),人工投送快遞這類重複的體力工作也將大幅度消減。另一方面,智能化種植系統不僅改善農作物的品質,也大量節省土地和勞動力;於是農民這一職業(階層)也將在不久的將來不復存在。

別以為「高端」的職位就能從技術進步帶來的革命中幸免。語音-文字轉換技術已經成熟地商用化,這將使得一般的文字記錄等簡單的文書工作失去任何價值。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以往需要高強度智力勞動才能實現的翻譯工作,現在基本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如Google或Bing的翻譯系統)獲得可讀文本,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翻譯工作將完全不用人手。人工智能醫療系統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技術上已具備上線的條件,所需要克服的僅僅是用戶信心不足、使用習慣難以改變與利益分配上的阻礙。甚至我們以為是心靈投射、美學最高形式、主觀心理因素極大的詩歌,通過人工智能模擬創作出來的作品與文學教授的作品也不相伯仲、讓人難以分辨。

技術的進步締造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人類當下必須要為新世界的到來做準備,每個人亦要為自身的未來做準備。如今,社會各個環節的分工都到了不發展不改變即消失的重要關口。

歷史上,由於地理分隔,過去數千年人類社會產生了不同的文明,並各自孕育出燦爛輝煌的文化。人類很早就發現到,教育就是文明傳承的重要方式。在以狩獵為生的原始社會,獵人訓練孩童學會打獵;在遊牧民族的社會,牧人教小孩放羊騎馬射箭;在社會關係型態趨於複雜的農業社會,除了教孩子耕織外,還總結傳授一些與人群居住相處的道理。文字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以後,學會使用文字成為社會上層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國,六藝(禮教、音樂、射箭、騎馬車、書法、數學)是王公貴族教育所要求的基本才能;科舉制度建立之後,古典聖人思想尤其是儒家經典成為教育的重點。

現代各國的學校的教育模式源於西方天主教,延續的是古典自由七藝(文法、修辭、辯證、算術、幾何學、音樂、天文學)傳統。中國在接收現代教育模式的時候也曾加入自己的特色(例如二十世紀初有女紅、木工、珠算、書法等),然而這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使得這些都發生了改變,上述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科目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所謂的常識課:如公民、社會、政治、自然、科技等。

對孩子的教育永遠不能、也無法與時代脫節,更不能從社會的進步中「獨善其身」。新時代的轉變是巨大的,但社會制度就像時間一樣靜靜推進,不宜跳躍與斷裂。我們的教育制度如何從漸變的過程中華麗兌變,要視乎我們對新時代生活方式的感悟,視乎社會力量與教育家的敏銳與遠見。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