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其後10月在印尼召開的APEC會議上,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一帶一路」成為舉世皆知的中國新戰略規劃。「一帶一路」戰略,除有外交因素的背景外,更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希冀整合國家資源,以經濟合作為主軸,最終達到塑造中國期待的國際政經新型態。
儘管「一帶一路」戰略當前著重於基礎建設投資上,但長期影響卻遠大於此,整個概念不僅是建設中國與參與國之間的交通運輸線路,也是建設一條貿易和投資長廊,及沿線運輸所產生的貨物和服務。中國提出「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作為建構「一帶一路」的主體框架,也為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其中,「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以中國西南為起點,連接中國和中南半島各國,是中國與東協擴大合作領域及層次的重要平台。由於在所有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中,中南半島國家的外交地位僅次於俄羅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和巴基斯坦(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國將其定義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自從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以來,中南半島國家紛紛回應「一帶一路」倡議,也成為東協組織中最支持的一群。
中國自2009年以來一直是東協最大貿易夥伴,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東協與中國的貨貿額達到4,794億美元,佔東協貨貿總額的17.1%;此外,東協也在2019年上半年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由於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東協國家以其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相對便宜的工資與土地成本、以及高速經濟成長等因素,成為全球投資青睞的新標的。
而中國身為東協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除了大量的基礎建設投資外,也擴大了在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範疇,都讓彼此獲益。而今年四月在北京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東協十國領導人都親自與會,其實就已突顯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關係的深化,以及當前東協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表態。
對於中國與東協關係的快速發展,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籌組的「印太戰略」系統不是沒有回應,但長期來東協國家對於以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態度並不積極。而今年六月底結束的第34屆東協峰會,我們看到東協十國終於達成「東協對印太的展望」聲明文件,但在文件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東協對印太的展望」強調區域的包容性與集體領導,並提出「東協中心性」的重要性,可以理解成東協最終選擇在中美之間不選邊站。因而在文件中,對於美國「印太戰略」觀點認為中國是破壞地區秩序的論述,並未做出回應;從此觀之,中美此波的競逐,中國略佔上風。
東協峰會的輪值主席泰國總理帕拉育表示,東協各國領導人共同承諾將在中美貿易戰的緊張情勢中,攜手推動於今年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以幫助東協面對區域變化及不確定性。如果東協和中國能夠完成RCEP談判,將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如沒意外,未來中國仍將持續作為東協區域最大貿易夥伴、掌握經濟談判籌碼,「一帶一路」戰略也將進一步由下而上,逐步改變東南亞的政經生態。
作者:淡江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執行長蕭督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