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內地遼寧省經濟數據造假,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遼寧省省長陳求發曾在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公開確認,2011年至2014年遼寧省所轄市、縣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導致經濟數據嚴重高估。這些造假手段,主要涉及各個縣市虛構應稅事項、虛增非稅收入、違規先征後返等。
統計數據關乎一個政府的公信力,且各省經濟數據是國家進行財政預算和經濟統籌的依據。數據造假將危害到什麼?很顯然地方虛報經濟數據,不但影響中央對遼寧的經濟發展情況的判斷,還影響到中央對遼寧省轉移支付規模,降低了市縣政府的可用財力和民生保障能力。此外財政收入虛增數額,還將導致地方要為「吹牛上稅」。
這一切造成的損失,最後還是攤在當地居民頭上。那麼,遼寧是2017年年初才被發現有數據造假現象嗎?非也。就筆者所知,2016年2月末中央巡視組啟動對遼寧的「回頭看」 。遼寧2016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見諸媒體:出現罕見的「斷崖式」下降,成為全國唯一負增長的省份。
遼寧在整改報告中,就中央巡視組「回頭看」發現的問題和所提建議詳細地細化並逐條落實。報告顯示,中央巡視組指出遼寧對「中央決策部署敷衍了事甚至唱反調」,具體的一個表現是「一個時期遼寧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統計部門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遼寧省GDP數據罕見地出現「斷崖式」下降,增速為-1.3%,成為全國唯一經濟實際增速負增長的地區。
確定了事實,要理清地方為何要造假?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要知道遼寧是內地的老工業區,能源行業和大宗商品生產等傳統工業是支柱產業。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定勢讓遼寧甚至整個東北地區經濟都產生了「路徑依賴」。但這種生產惰性反映在對市場變化的不敏感,當傳統產業優勢衰退的時候,東北地區的工業產品需求就大幅減少。第一產業一家獨大,包括鋼鐵石化冶金造船等又很糟糕,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工業重型化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數據顯示,2016年遼寧第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居然退到了-8.4%,要知道全國的平均水準是5.8%。遼寧在結構轉型中明顯落後。與此同時,之前粗放型的舉債發展,讓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有統計顯示2016年1至5月遼寧省財政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8.6%,而2015年末遼寧省政府債務餘額為8,718.5億,相比2012年末增長3,569.85億。如果遼寧省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因財力收縮而間接放大債務風險的情況還將繼續。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遼寧爆出經濟數據造假後,省長曾公開檢討。從位列全國GDP前十的大省要員口中說出坦誠的反思並不少見,不過從行動上從財政、投資、工業生產等全方位擠出數據水分,仍算是頂住惟GDP論的體制壓力的重要突破。然而遼寧數據修正的影響並不止於其本身,一些潛在的衝擊仍然存在。
比如,遼寧省數據的扭曲對全國數據以及經濟決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儘管數據修正舉措值得提倡,但直接擠水分對歷史數據不進行修正的做法,仍有很大負面影響。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截止2016年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8.3%,比2015年10%的增速回落了1.7個百分點,這是在去年基建加大、房地產市場前期政策寬鬆的背景下取得的。要修正上述這些數據,可謂工程量浩大又繁瑣。
總之,統計數據是政府宏觀決策的基礎。筆者認為統計數據缺失、透明度不高及謊報,不僅為學術界與投資者研究平添困擾,也極大影響決策層政策的有效性。內地各基層要改進提高數據品質任重道遠,未來若能從體制上破除惟GDP論、從專業上多借鑒國際經驗、從心態上直面質疑,並鼓勵民間群體和學術界對統計數據深入研究互補所長,才是真正的增加制度自信、緩釋外界質疑的關鍵。
作者:文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