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平台風險突顯內地虛擬貨幣監管應儘早出台「頂層設計」
閱讀量: 3,765
出版: 2017-01-17 17:49
更新: 2017-01-18 00:40

在內地金融領域,虛擬貨幣比特幣市場火爆逼使監管升級。伴隨著近期內地比特幣價格創出史上新高,1月6日央行上海總部和央行北京營業管理部先後發佈官方公告,稱約談了火幣網、幣行、比特幣中國主要負責人,瞭解平台運行情況,提示可能存在的風險,要求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依法合規經營。但監管僅僅限於這般,顯然還不夠。

筆者記得,三四年前比特幣在內陸還是一個很小眾的「舶來品」。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文,將比特幣定性為「非貨幣」,要求金融機構、非金融支付平台不得為比特幣提供包括託管資金帳戶在內的多項服務。比特幣今非昔比,去年成為國內最賺錢的投資品種,超過房地產、螺紋鋼等「明星」投資品種,吸引大量投資者進場。隨著交易者的激增,部分交易平台出現穩定性問題。

今年1月5日,比特幣破8,000元一個,創出歷史新高後,突現閃崩行情。據國內知名交易平台火幣網、OK Coin行情顯示,盤中比特幣最高報價接近9,000元,後迅速跳水,一度跌至7,100元上下,跌幅逾20%。自1月1日以來,比特幣連續五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最大漲幅達31%。近一年比特幣累計漲幅達270%,秒殺國內眾多投資品。

目前中國比特幣的監管和立法工作較為滯後,央行等五部委曾在2013年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主要針對的是比特幣交易中的洗錢風險,當下的監管升級針對的仍然是這一問題。事實上隨著比特幣市場規模的擴大、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徵,監管應突破局限於防範洗錢風險上。如此,就需要監管部門儘快出台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領域的「頂層設計」,將比特幣監管納入制度和法律軌道。

筆者認為,大陸想推進比特幣監管,可著眼於三個角度。一是中國市場的比特幣交易虛火旺盛,有必要通過清楚的制度設計,賦予比特幣明確的法律身份,以抑制市場本身過強的投機屬性。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比特幣交易量占到了全球交易量的約92%,比重明顯偏大。同時比特幣交易目前主要用來投機,約有90%左右的比特幣被用於炒作,因此比特幣市場是典型的投機市場,如果不加規範,對於投資者、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市場本身都是傷害。

第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是洗錢乃至其他犯罪活動所熱衷的媒介,這與比特幣自身的特點有關,更與比特幣市場監管乏力有關。因此,比特幣領域的頂層設計應針對這一問題出台相應的監管框架。由於比特幣交易的匿名性、跨國性、去中心化、快捷性、不可撤銷性等特點,利用比特幣以及其他虛擬貨幣從事洗錢乃至恐怖融資、毒品交易的行為近幾年日漸盛行,逐步完善監管機制很有必要。

第三,比特幣從誕生之初就戴著創新的光環,因此享受著極為寬鬆的監管環境,但比特幣最終的創新和應用方向,取決於金融監管者賦予其怎樣的發展定位。因此,央行等相關部門應著眼於比特幣當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預期,為比特幣初步框定一個寬鬆但可循的創新路徑,未來可以根據金融業的發展實踐,適時做進一步的調整。

從國際比特幣的監管實踐看,目前在美、德、法、英等國,比特幣均擁有被認定為財產、數位貨幣或記帳單位的合法地位,比特幣的交易也被普遍納入稅收徵管範圍,其中美國的監管框架較為值得借鑒。根據美國財政部發佈的政策指引,美國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有兩條指引性原則,一是促進創新,二是確保透明。

當前,央行加強對比特幣交易平台的監管,有利於抑制洗錢活動、引導市場回歸理性,比如禁止比特幣交易平台做線下推廣的措施,也有利於防止市場風險擴大化。不過從長遠看,正如有金融專家所評議,大陸應儘早出台制度性的頂層設計、提供透明的市場環境,才能從根本上約束交易平台、穩定市場預期,確保市場在控制風險和促進創新的均衡中自然發展。

作者:文濤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