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議員區錦新
澳門在回歸之初,百廢待舉,如何為澳門的經濟發展謀一條出路,是澳門特區政府,也是中央政府思考的一個課題。後來,藉着博彩業的適度開放,配合內地自由行的政策,令澳門的經濟出現了新的飛躍,造就了耀目的經濟奇迹。這當然是後話,但除了博彩業開放這條路之外,當年特區政府亦有打造三大平台的構思,以推動澳門的經濟發展。事實上,博彩業開放固然是值得一搏,但博彩業畢竟是一個受外來因素影響極大的產業,2008年的一場世界金融風暴,便讓剛剛要大展拳腳的六大博企幾乎陷入困境之中,連金沙集團也幾乎破產。2013年在內地翻起的一場反貪風暴,澳門的博彩業就立即遭受沉重打擊,二十多個月的賭收連跌,跌得博企人人叫苦。可見,博彩業是一個極為脆弱的產業。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基於雞蛋不應全放進一個籃子裏的原則,發展多元產業確實是必然之選。
可是,澳門這個小城,一無天然資源,二無科技拔尖,能有甚麼產業可供發展呢?澳門雖小,但有一個優勢卻是不可忽視的,就是自由港。由此,當年的何厚鏵政府亦確實看通這一點,於是提出要建立三大平台的構思。這三大平台是甚麼?就是包括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經貿交流的平台、粵西地區商貿服務的平台、世界華商聯繫與服務的平台。
當然,這三大平台有吹水成份,其中如世界華商聯繫與服務平台可說是最無譜。大家明白,若在內地改革開放之初,華商要進入內地市場,利用澳門這個小城作為進入中國的橋頭堡,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在中國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不斷對外招商引資。各地的華商,甚至外商,進入中國已毫無困難。誰還需要澳門這個世界華商平台。而粵西地區商貿服務的平台,也同樣很難吹得起來。直到今天,除了每年那個粵澳名優商品展外,也很找到粵西商貿平台的痕迹。同樣因為在內地改革開放後,各地的貨品出入口的靈活度大了,各種門路亦出現了,內地的貨物幾乎可直出直進,怎會稀罕澳門這個粵西商貿平台?
而在三大平台的構想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營造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經貿交流的平台」。但當年特區政府同樣遭到揶揄。因為誰都知道,葡語系國家不同英語系國家,他們大都是窮國,要與他們發展經貿,要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平台,從實際經濟利益來看,相信油水不多。所以,當年何厚鏵提出來,有商人就問何厚鏵,反正都是建構商貿平台,為何不選英語國家而選葡語系國家。何厚鏵當即苦笑回應:「我都想係英語國家,但我們有何優勢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競爭。但葡語系國家就不同,澳門在葡語上有着優勢,所以唔好嫌人哋窮,幾窮都係有機會有生意做。」
確實,澳門與葡語國家有着歷史淵源,葡萄牙文化對澳門社會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葡萄牙語仍是澳門特區兩種官方文字之一,葡式建築、葡式餐飲、葡式街道、葡式風俗比比皆是。與葡萄牙的密切關係,這種特殊優勢,使得回歸後的澳門有機會成為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的橋樑。這就是澳門能成為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經貿交流的平台」的原因。為此,特區政府以臨時項目組方式專門設立了溝通中澳門與各葡語國家的專門部門,以維繫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係,而同時亦發揮了協助葡語國家來澳尋求商業合作的角色,當然,若有澳門商人有興趣到葡語國家去投資的,這個部門亦樂意提供資料和意見。於是,澳門這個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服務平台,雖然經濟效益仍是不高,但卻總算開始找到自己的角色。
而北京亦看中澳門這一點優勢,於是,「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就落戶澳門,中央委託澳門組織和安排。對北京來說,中國和各葡語國家能夠做到多少生意,根本不是優先考慮之列。北京當局的思維反而是透過澳門這個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經貿交流的平台,建立與各葡語國家的關係,從而達到政治上尋求支持,爭取在國際上有更大的話語權,這才是目的所在。也因為如此,生意雖然做不了多少,但北京2010年一出手便是十億美元,設立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用以滿足部份葡語國家的融資需求,用錢來建立合作伙伴。這也是北京在非洲這類貧窮國家或地區常用手法。而澳門因利成便成為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橋樑,也算得上是一個歷史的使命。這次一連兩天舉行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連總理也出動,相信會有較大的動作,不妨細心觀察,看可為澳門特區帶來多少好處。
作者:區錦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