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住屋分為公共房屋和私人房屋兩大類,一直以來私人房屋市場炒風熾熱,樓價不斷飆升,連帶租金也持續上揚,大大影響市民生活,尤其年青人最受影響,引發家庭問題和社會矛盾。雖然樓宇炒賣是開放自由市場的衍生物,亦是繁榮城市的普遍現象,但過份的炒賣會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與民生生活。十多年來澳門樓價升勢不止,屢創新高,只在金融危機、沙士期間及博彩業調整期間有所下跌,可是當問題解決了,樓價隨即回升到最高位。樓價高企的問題,兩任特首基本全無辦法,崔世安第二任期這五年,情況更為難堪,調控措施輿論一致負評、新類型公屋陷入不停研究的局面、連任時承諾會在任內興建2.8萬個公屋單位,最終亦只開放了4千個申請,令人大失所望,只能期待下一任特首能夠制定措施遏制炒風、增加公屋供應、落實都市更新,並讓私人房屋市場健康發展。
政策可謂乏善可陳
澳門的私人房屋樓價自賭權開放、投資移民政策推出後急速上升,開始逐漸跟市民的購買力脫節,到2008年金融海嘯樓價才輕微降溫,但在2010年危機解除後大量熱錢回流澳門,樓價再呈直線上升,2004年至2011年的7年間,澳門的樓價上升5倍之多,2011年政府開始出招調控樓市,徵收《物業轉移之特別印花稅》,樓市略為回落。過去政府數次出招調控樓市,雖然當時樓價有些回落,但長遠趨勢還是高企不下,並且越來越高,社會要求政府出重手壓抑樓市的聲音日增。
但澳門作為小型社會,經濟容易受到外部大環境影響,且不少本人也有自置物業,政府在制訂具體且有效的措施穩定樓價,然而這方面需要小心處理,從中取得平衡,否則樓市暴跌只會重現當年香港「八萬五」的慘況,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非常明確目標對象與樓價高企的原因,其實真正讓私人房屋能夠被炒起的原因,就是政府房屋政策議而不決的施政惡果,這方面的政策可謂乏善可陳。
希望不會是另一個失望的五年
澳門私人房屋價格高昂、公共房屋僧多粥少,除了辣招調控樓市外,社會更期望政府以政策方式另辟新路。香港提出「港人港地」政策後,澳門社會亦要求政府推行「澳人澳地」政策,並展開諮詢,但諮詢過後政府將澳人澳地更名為置安居計劃,定位界乎私人樓和經屋之間,並再作諮詢,期後又以置安居計劃取態呈兩極化為由取消計劃,隨即又推出新類型公屋的研究,結果就是諮詢過後又研究、研究過後又諮詢,拖字抉的手法表露無遺。
富裕城市需要面對居住難的問題,各地政府也有自已的房屋政策以滿足市民需求。香港有「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有「組屋」政策,澳門社會也希望政府推出新的房屋政策,為被高樓價所困擾的市民找尋一條出路,讓社會大眾能夠置業安居,但政府從「澳人澳地」、「置安居」至「新類型公屋」也是研究或諮詢不斷,但均未有實質性措施或建議出台,政府在2013年將它納入施政報告,但2019年換屆之時,仍然是空無一物。下任特首賀一誠的政綱是加快公屋建設,研究構建合理的夾心階層置業階梯。他在房屋政策方面的政績如何還要拭目以待,希望不會是另一個失望的五年,否則將大大影響賀一誠相對較高的民望。
一小時生活圈是理想的生活模式
回望崔世安在2014年競選時許下承諾,會在任內興建2.8萬個公屋單位,但離御任還餘下3個月,只開放4,000個經屋單位申請,而且「雞肋」的1房單位佔比多達四份一,引起社會批評。可能對於輿論批評「走數」,政府便將調整興建公屋的目標為「不過於進取」,新城A區及偉龍馬路的公屋項目分期推出設計及開展工程,讓新發展的社區配套設施可以配合公屋興建進度適時開展,以石排灣的經驗來護航,以「不過於進取」來解釋「走數」,社會是否接納其實可想而知。
住屋難向來是市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政府在應對私人房屋市場方面可謂乏善可陳,不過求人不如求己,市民可以擴寛自己的世界,沒有必須自困於澳門這個彈丸之地,港珠澳大橋開通與24小時通關,已經令到市民在澳門工作而在大灣區居住變成可能,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是理想的生活模式,往來所需的時間可能較香港人回家更短。目前,澳門人在大灣區置業主要用於閒餘渡假為主,筆者家人也在珠海置業,如果澳門政府能妥善協調好不同地區相關的政策,做好交通等問題,相信會有不少市民選擇回內地居住。
作者:鄭偉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