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收費1元好開始 學習鄰近地區更重要
閱讀量: 3,133
出版: 2019-09-16 14:21
更新: 2019-09-18 00:07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將於11月18日起生效,政府定出每個膠袋收費為1元。距法律生效只有兩個月,政府現在才定出提供膠袋的收費,進度並不理想。1元的膠袋收費,相信社會大致上會接受,澳門的環保意識相對滯後,收取膠袋費是好的開始。鄰近地區在環保意識、回收廢物等範疇都較澳門進步,台灣就是一個好的學習對象,澳門人口小,只要好好向其他地區學習,要成為一個高環保意識的社會不難。

澳門環保路漫長 鄰近地區好榜樣

兩岸四地中,澳門是最遲的地方徵收膠袋費,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將於11月18日起生效,屆時消費者在購物時索取膠袋,須支付每個膠袋1元的費用。根據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膠袋徵費將會一定程度驅使消費者減少使用膠袋,但配套及教育須同時進行,不然膠袋量是少了,但使用紙袋及環保袋的數量增加,對環境沒有太大幫助,環保意識也沒有提高。

環保局現時向市民推廣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市民在外買時不需一次性餐具,即可獲一次「走塑」紀錄,達到一定數量的「走塑」紀錄,市民可憑紀錄換取環保餐具。筆者建議可借鏡上述方式向市民推廣減少使用膠袋,配合法律於11月生效,但方式須簡化,從而鼓勵更多市民響應。

例如,在超市購物沒有索取膠袋,可獲2%的折扣,折扣金額設上限(如50元),折扣的金額,政府將會補貼給予超級市場,超級市場不會有任何損失。上述政策簡單實惠,容易鼓勵市民減少使用膠袋,因為利益可即時兌現,不用太多及複雜的程序。當然,由於涉及公帑,上述計劃的有效期可以是1年,1年過去了,市民的習慣已成,屆時取消計劃,市民亦會繼續不使用膠袋。

市民減少使用膠袋只是環保生活的第一步,只有市民的環保意識及態度逐漸形成,澳門才有可能成為環保社會。鄰近地區已經執行環保政策多年,行之有效,台灣就是一個好例子。台灣現時設有萬多個廢物回收點,台北市擁有全台最大的回收點,該回收點座落在台北市內湖區,由慈善團體營運。慈善團體的義工會到回收點協助將廢物分類、將已分類的物品「再分類」等,盡可能將所有廢物回收、再造、增加回收價值等。回收點回收的物品種類繁多,包括報紙、辦公室用的白紙、電器、塑膠瓶、玻璃瓶等。筆者認為當中部份工作適合澳門作為推廣環保生活的第一步。

例如,回收點的義工會將辦公室用的紙,按紙上是否有字/圖案等,再加以「分類」,如一頁紙的上半版有字,下半版沒有字,義工會將紙剪成兩份,一份是有字的紙,另一份是沒有字的紙。因為若不將紙分類,而整張紙給予回收,回收商不知道那些紙有字,那些沒有,回收商就須要用水清洗所有回收來的紙,成本高了,水也浪費了。若已將紙分類,沒有字的紙不須用水清洗,成本低了,也不會浪費水。

特區政府日常使用大量的白紙,政府自己先行先試,已使用的紙(沒有任何機密內容)送去澳門的慈善機構,慈善機構對紙分類,再將分類好的紙給予回收商,賺取一定金錢,由於紙已分類,回收商給予的金錢較沒有分類的紙高。當運作成熟後,政府可推廣至私人機構,鼓勵私人機構和慈善機構一起合作,將已使用的紙給予慈善機構。有了成功的經驗,私人機構會更願意參與,回收紙的數量愈多,慈善機構的收入亦會愈高。

作者: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