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民生篇
《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年社會事業打開新局面》
閱讀量: 7,331
出版: 2019-08-26 15:33
更新: 2019-08-27 23:35

回歸祖國近二十年,澳門社會各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在中央政府和內地同胞大力支持下,以及在特區政府帶領下,澳門社會各界人士齊心協力,堅持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社會和諧穩定、欣欣向榮,經濟快速增長、穩中趨好,市民安居樂業、福祉增進,共同推動「一國兩制」偉大實踐行穩致遠。

澳門回歸以來,無論是在醫療衛生、教育及人才培養、就業與收入狀況,還是在城市建設與交通、社會保障和福利等社會民生各個領域,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值得肯定。與此同時,社會發展也給特區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脹壓力、樓價高企、交通擁堵等熱點民生難題給居民帶來不少困擾和負擔,對此,特區政府需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妥善加以應對,把民生工程真正辦好辦實,進一步提升澳門民眾在共建共用發展中的獲得感。

醫療衛生水平有所提升

回歸後,特區政府以保障全民健康為長期的工作目標,在醫療衛生方面持續加大資源投入,透過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專科醫療和公共衛生防控措施,全面構建醫療系統長效機制,使得澳門的醫療水準有顯著進步。目前,澳門擁有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典範的免費初級衛生保健系統,八成以上的公立醫院病人享有免費專科診治和康復護理服務,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持續增長,初生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長期處於低水平、癌症存活率處於世界前列,充分體現整體衛生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此外,政府通過財務資助或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民間的醫療組織和非牟利機構,向市民提供不同類型的醫療護理服務,不斷擴大服務覆蓋率和增加靈活性。

教育及人才培養得到重視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堅持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資源。政府全力構建由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等連接的全民教育網絡,致力提升居民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將培養經濟社會進步所需的本地人才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測試結果表明,澳門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既保證教育質量又兼顧教育公平的地區之一。在非高等教育方面,澳門各區中小學覆蓋率高,成為大中華地區中第一個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在高等教育方面,澳門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由1999年的72.6%增長到2018年的92.9%,升幅達28%,高等教育越趨普及化,並且,政府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制度》的修訂及相關配套法規的完善,重視高端人才培養,並與內地及全球各地積極開展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

就業與收入狀況持續變好

回歸前,澳門經濟持續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初期(2000年)曾一度達到6.8%,回歸以來,隨著澳門經濟復甦並實現跨越式發展,加上政府推行促進就業的措施,善用和有效開發本地人力資源,澳門就業環境得到改善,總體失業率連年降低,至2018年降到1.8%,基本實現全民就業。與此同時,居民收入水準明顯提高,1999年至2018年期間,澳門勞動力月工作輸入中位數從4,920澳門元/月增長至16,000澳門元/月,增幅約為2.25倍,使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直接得到相當大的提升。

在遵從城市規劃及善用土地資源的原則下,特區政府有序展開各類社會和民生建設,確立以「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為房屋政策的主體目標,在私人房地產市場上,力求保障各參與者的應有權益。同時,政府落實公共房屋計劃,力求分擔居民住房難的壓力,經過多年建設,澳門公共房屋數量佔總體房屋比例不斷升高,截至2019年7月,澳門已建成的社屋單位數量達14,269個,在建單位有2,868個。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結合本澳固有的機場、碼頭、公路設施,積極配合國家發展輕軌工程、港珠澳大橋等國家級建設,搭建更為發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綱絡。隨著澳門社會對交通的需求和壓力日漸加大,政府著手建立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力圖改善道路交通環境。同時,繼續從法制、經濟及技術的手段推進工作,合理管理私人車輛。

社會保障與福利水平不斷提升

居民生活得到保障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特區政府持續關注老、殘、婦、幼等弱勢社群的生活素質,為此構建以最低維生指數為主、各項扶助措施為輔的長效機制,有效保障弱勢社群的生活水平。同時,政府一直在努力構建完善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央公積金制度、養老保障制度等多元社會保障體系,力求為本澳居民提供更穩固的社會保障。政府除提供現金分享、醫療券、水費補貼、電費津貼等各項惠民措施外,還非常重視社會服務的發展,增加資源投入,使社服設施具備充分資源開展服務,社服人員的薪酬待遇得到改善,更好地保障社會服務的健康和穩定發展。

雖然澳門的公共醫療大多免費,使市民能夠得到基本的醫療治理,儘管近年來居民就醫輪候時間過長情況也確實有所舒緩,但就醫要求與市民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澳門專科醫療水準不高,專家短缺,無法應付重大疾病及疑難雜症的治療,導致居民對本地醫療系統信心較低,在2017年,澳門就有超過1,300名病人送外診治。並且,過去一直缺乏高等醫學教育機構,用於醫療研究的支出非常有限,澳門公營醫療機構與私營醫療機構之間缺乏溝通合作仍存在。因此,特區政府很有必要對澳門醫療體系作整體規劃。

通脹壓力需採取措施紓緩

澳門在賭權開放後的十多年間,伴隨經濟飛速增長和居民需求增加,本澳通貨膨脹率節節攀升,2014年更升至6%。消費物價隨之上漲,尤其體現在外出用膳費用、住屋租金、公共泊車咪錶收費、學費和衣履售價的調升上,加重中低階層居民生活壓力。雖然政府陸續推出現金分享、發放教育津貼、調升敬老金和養老金、補貼電費、退稅、減免多種稅費等短期紓緩通脹措施,但長遠對解決通脹和貧富懸殊作用不大,政府對物價的監管機制仍存不足,在制度的優化上還有上升空間。

回歸以來,隨著城市急速發展和人口增加,房屋問題迅速上升為澳門社會主要矛盾的議題,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健康,私人房產成交價攀升,導致居民收入難以匹配房價升幅。雖然政府在持續推行公屋計劃,但對於解決年輕人的住屋置業問題無濟於事,而且,公屋政策在落實中還存在不少缺陷:其一,申請排期耗時長,僧多粥少;其二,申請個案審核存在疏漏,致使真正有需求者輪不上;其三,房屋建築頻繁出現質量問題;其四,缺乏配套社區民生設施的建設規劃。

交通及城市管理需長遠整體規劃

澳門城市基礎建設,特別是輕軌建設更顯統一有效管理的欠缺,工程施工效率低下、工期冗長,社會大型工程興建普遍進度緩慢。不少基建、道路民生工程頻繁長期進行,加劇本已嚴重的塞車堵路現象,上下班高峰期和節假日更甚,甚至逢雨必堵,嚴重阻礙居民日常生活,並對沿路中小企業營商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此外,政府對土地用途的規劃缺乏科學性和時效性,導致一些閒置土地未能合理利用。澳門整體的城市規劃方案遲遲不出台,可以說,有關當局仍缺乏科學長遠的城市建設規劃。

快速發展的旅遊業為特區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然而旅遊承載力有限,隨著訪澳旅客數量持續上升,政府採取的應對策略不夠,導致對市民生活質素及旅客旅遊體驗有損。同時,近年賭場內外不時發生零星的毆鬥事件,給澳門治安帶來不穩定因素,政府務必要做好業界監管和加強安保力度。再者,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政府在應對天災的防禦機制上準備不足,近年先後經歷強颱風「天鴿」、「山竹」襲澳,更需引以為戒,加強防災減災措施,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201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歷史性年度,也正值特區政府換屆之際。回歸多年,澳門社會民生工程各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始終任重道遠,澳門社會各界堅信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必能選出有擔當、做實事的特首,亦對澳門即將開啟的新篇章充滿信心與期待。「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變革創新,開拓進取,以民為本、知民所需、解民之憂、力紓民困,妥善處理社會各層各界訴求,以更大勇氣和智慧破解未來道路上的難題,切實優化民生,實現新的作為,努力建設一個政府廉潔高效、經濟繁榮多元、居民安居樂業、社會文明進步的澳門。

二十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澳門將繼續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方針,並從過去二十年發展取得的巨大進步和成就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在此固有優勢的基礎上,迎頭而上,順時而為,與祖國一起邁向新時代。澳門要抓住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機遇,圍繞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發展平台的發展定位,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共建「一帶一路」,政府要解放思想,敢破敢立,放眼世界、放眼祖國、放眼未來,合理制定澳門發展的思路和藍圖,做好頂層設計,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國家全面開放。

作者: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