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明年大選 決定台灣未來
閱讀量: 3,008
出版: 2019-04-23 10:31
更新: 2020-01-13 17:31

至筆者執筆時,台灣兩大政黨-國民黨及民進黨仍未選出代表各自政黨,參選明年1月台灣領導人大選的候選人,而無黨籍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更表示可能要到6月、8月甚至9月才決定是否參選。自2000年開始,台灣人民一人一票直接選出領導人,民進黨執政12年,國民黨執政8年,互有輸贏。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告訴所有人,口號是理想信念,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經濟沒有發展,人民沒有得益,人民只會選擇別人。

大選形勢緊張複雜 台灣人民決定未來

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台灣人民用選票告訴執政黨,經濟發展和理想信念同等重要,若只有口號,經濟沒有發展,人民只會選擇別人。民進黨明白經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發展,而離領導人大選只有短短一年時間,只有用理想信念鞏固基本盤,再用安全、民主、法治等議題作為競選主題,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才有勝算。蔡英文及賴清德現時爭取成為民進黨的候選人,而國民黨方面,民調暫時領先的是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及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柯文哲就爭取成為「白色力量」的代表,明年1月大選,三強爭霸的局面機會高。

根據不同的民調,韓國瑜、郭台銘、蔡英文、賴清德、柯文哲,沒有1個人可以在「三強」局面中有逾5成的支持,韓國瑜、賴清德、郭台銘在不同民調互有領先,而柯文哲、蔡英文緊跟其後。若是三強局面,柯文哲的支持度雖然不是最高,但可以影響選舉結果。由於是領導人大選,國民黨和民進黨必然用盡所有方法鼓勵支持者投票,而民調顯示沒有1位候選人是壓倒性的領先,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支持者會認為踴躍投票是有機會令本黨候選人當選,因此投票率會上升。但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其基本盤並不能足以贏得大選,因此柯文哲的支持者就會成為關鍵。

三強爭霸,棄保效應會出現。柯文哲的支持者大多數是年青人、中產、淺錄等。當最後若大部份民調都顯示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候選人的支持不相伯仲,而柯文哲當選的機會相對較低,柯文哲的支持者就會認真考慮是堅持投票給柯文哲,或是將票投給最有機會當選的候選人。情況一如去年台北市長的選舉,不過那次的棄保效應是出現在柯文哲身上。去年台北市市長選舉,柯文哲、丁守中(代表國民黨)、姚文智(代表民進黨)一同競爭市長寶座,最後柯只以3千多票險勝丁,姚只取得17%選票,表示很大部份綠營的支持者是投票給柯,但仍有綠營鐵票堅持投給姚。若沒有棄保效應,柯文哲會落選,丁守中會當選。

當首兩名候選人的支持度都在誤差範圍內,排最後的候選人,其支持者可以成為「造王者」。若出現的是國民黨的候選人和柯文哲的支持度不相伯仲,而民進黨的候選人只是排第3位,就可能會出現去年台北市長選舉一幕。此外,明年除領導人大選外,亦會進行立法委員選舉。在民調中,國民黨的好感度高於民進黨,若此趨勢沒有改變,國民黨有機會勝出明年立委選舉。在此環境下,若國民黨勝出領導人大選,就會實現完全執政;若民進黨勝出領導人大選,就會形成「朝小野大」局面,民進黨若要推行重大政策,在立法層面將會遇到國民黨極大的阻撓。

經過20年的直選洗禮,台灣人民十分清楚明白政黨及政治人物答應的承諾。台灣人民有本身的追求及對基本價值的堅持,但若競選承諾長期未能兌現,且經濟發展未如理想,人民將會迫於無奈只能另選他人。換作其他政黨或政治人物執政,同樣只有四年時間履行其競選承諾,若未能兌現,下次選舉人民亦會再次作出另外的抉擇。

作者: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