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為中心 未雨綢繆做好復康醫療配套規劃
閱讀量: 4,419
出版: 2018-12-25 13:06
更新: 2018-12-26 01:53

作者:立法議員宋碧琪

 

澳門經濟社會急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現時居民對輔助診斷、復康治療等方面的特殊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以物理治療為例,根據統計局資料顯示,2017年接受過物理及康復治療的病患達到23萬3,848人次,較2016年的21萬6,312人次增加了1萬7,536人次,上升幅度達一成多。

然而,本澳醫療床位長期緊張,輪候時間又長,對居民帶來很大的困擾,尤其是病後或手術後的長者,情況稍穩定便需離院休養,惟其自理能力不足,家人缺乏時間及足夠的護理知識,容易錯過治療、康復的最佳時期。加上現時澳門有關專業治療師人力資源較為缺乏,病患又多,實在難以應付社會實際需要。

有不少居民曾反映,去到山頂醫院就診,雖然能夠得到治療,但在未完全康復前卻被告知需要出院,亦要按輪候制度,起碼要一個多月後才能給予物理治療。當然,並非是醫生不想醫,而是床位和時間非常有限,要面對的患者實在太多了,每一個病患分配到的時間就只能太少。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居民,並非是故意霸住公立醫院的資源,而是如果去到私人機構接受治療,治療費用高昂,對於經濟困難家庭根本難以負擔。

不僅物理治療「亮出紅燈」,精神科亦是如此。政府資料統計,去年山頂醫院精神科門診的服務量為3.6萬人次,較2016年上升接近一成半。因應居民對精神科服務需求的上升,政府亦有增加精神科的醫護人手,目前專科醫生合共有17名。但是增加人手同時,不見得有同樣多的空間設施可用。現在需要就診的患者不斷增加,而相關床位卻難以供應,據瞭解,不少患者住了進去得到了良好的治療,病情稍有好轉,但可惜的是在病情未完全穩定之下就要出來,以騰出床位給另外一些病患。

當然,當局亦並不是完全將其置之不理,而是轉介給社工局,但社工局又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士配套,又只能轉介給社會服務機構,而社會服務機構亦沒有足夠的資源提供相關的配套,變相導致很多精神病患者最終只能流浪街頭,他們自身安全不受保障之餘,對社會亦帶來安全影響。

近年來,特區政府投入不少資源在醫療上,可是實際成效與社會期望仍有太大距離。未來,九澳康復醫院大樓竣工後,可增加提供160張床位,希望有關部門加把勁,加大建設進度,讓大樓早日投入使用,讓有需要接受輔助診斷、復康治療等服務的病患,早日有更加寬鬆的床位條件和治療環境,更應該優先將現時的醫療設施進行翻建,以增加更多服務空間,讓病患得到更適切的治療。

而在治療師、床位等配套仍然不足情況下,建議當局可考慮提供臨時性資助措施,讓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庭,暫時能夠尋找其他替代性選擇,減輕公立醫院壓力,促進和諧醫患關係。與此同時,亦要加強對社會服務的資助、援助,讓社服機構也能提供相應的配套設施及人手服務,做好相關的支援工作,讓患者得到更到位的社區關懷照顧,早日康復融入社會。

除此之外,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極大挑戰,社會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特區政府應當時刻樹立未雨綢繆擔當意識,充分發揮好「以民為本」的責任感、方向感,長遠做好整體規劃,把握住未來社會整體訴求、需求,提前做好各項規劃安排,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素,全民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