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匯粹 澳門美食與往事
閱讀量: 2,964
出版: 2018-03-06 15:02
更新: 2018-03-07 00:32

d1

澳門被葡國殖治四百多年,在這段歲月中,文化與生活習慣有很多碰撞和交融,這種多元在餐食方面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就今天無人不曉的澳門土生葡菜。人在異鄉,葡國人來到澳門後渴望食到家鄉的菜,但澳門與葡國的環境和飲食文化也大不相同,不少重要的食材都是澳門沒有的,以海運將食材運到澳門是不可能亦不切實際,於是他們絞盡腦汁研究出以現有食材作為替代品,嘗試結合葡國及粵菜的烹飪技術,將航海帶來的辣椒、咖喱、香料等物料配上澳門的食材一同烹飪。就是如此不地道的方法,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土生葡國菜,且不斷發展和創新中。

土生葡國菜 不地道的做法 最地道的味道

在澳門上百種土生葡國菜式當中,招牌菜包括馬介休、紅豆豬手、燴牛尾、燴牛腸、青菜湯、葡國雞、咖喱蟹等,又以葡國雞最為名聲在外,但有趣的是葡國雞雖以葡國為名,但在葡萄牙並沒有這道菜,只有在澳門才能吃到。這就是兩國的飲食文化互相糅合所成的代表食品之一。人們在品嘗土生葡國菜時,不禁讓人對葡國與澳門之間在社會、文化、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而澳門的飲食文化或許亦正如盤中的葡國雞一樣,是中是西?已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

每個澳門人走在街頭,總會遇到不少旅客投石問路,詢問旅遊景地的方向、詢問土生葡菜食肆。澳門的食肆非常多,土生葡國菜的店鋪亦眾多,澳門的各處也有,當中以福隆新街的較有名,亦最受旅客歡迎,皆因那裡亦是一處結合歷史、旅遊與飲食的著名景地。福隆新街最吸引遊人的地方是其紅色窗門建築群,各間食肆的建築物,其實是澳門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青樓建築群。

在香港禁娼之後,澳門的娼妓非常蓬勃,讓福隆一帶一度成澳門最商業繁盛的地區,這個煙花繁華之地已經退下歷史大舞臺,如煙往事但景點仍存,只是如今探訪它的故事,不再是尋花問柳的香豔,而是色香味俱全的尋食之旅。福隆現今已經變成一條食街,滿布不同的食肆店鋪,菜式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奇妙的是,它的前世今生分別是欲念與果腹,古語有曰:食色性也,也如同一個女人為能丈夫所盡的責任。

三盞燈 東南亞風情食街

移民的歷史造就澳門獨特的土生葡菜,亦成就特色的東南亞美食。澳門即使不大,但是由於歷史和地理的緣故,與東南亞各國都有著深厚的交往,尤其在以往的東南亞戰亂中,有不少華僑來到澳門避難,主要以三盞燈為中心向外延散至附近幾條街道聚居,久而久之那處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小小仰光」,也是不少市民與旅客眼中的美食地,彙聚很多東南亞美食,例如緬甸椰汁雞麵、叻沙、魚湯粉、香炸魚仔、印尼糕點、咖喱飯、豬腦麵、肉骨茶等。

d2

三盞燈一帶住了較多的東南亞歸僑,來到澳門後,為了維生而開了這些美食小店,在初期由於與本地的飲食文化不同,並沒有被本地人接納,只能靠以同鄉光顧營生,後來不斷和本地的飲食文化結合,更被一些飲食名人欣賞而漸漸出名。現時,三盞燈一帶約有二十多間東南亞美食店鋪,裡面的美食由於使用東南亞獨特的香料,味道香濃,香辣脆口。除了美食,三盞燈還有很多店經營東南亞香料、調味料。隨著飲食習慣受多個因素的影響,一些東南亞的小食亦融入澳門本地風味,比如會使用澳門製造的油麵和細麵等,口感鹹辣程度也根據本地人的口味而有所調整,所以也獲得越來越多的本地人接受和喜愛。

葡撻 他和她的故事

談到澳門美食,葡撻自然是永遠不能跳過的一個話題,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澳門美食的金漆招牌。葡撻是由安德魯與瑪嘉烈兩夫妻所創,兩個充滿葡國氣息的名字,卻屬於兩個都不是來自葡國的人。瑪嘉烈是一個祖籍珠海而在澳門長大的女子;安德魯則是一個來自英國、四方遊歷的大廚。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與性格的人,合力創作出葡撻這種特色的餅食。

%e8%91%a1%e6%92%bb-%e4%bb%96%e5%92%8c%e5%a5%b9%e7%9a%84%e6%95%85%e4%ba%8b%ef%bc%88%e7%b4%b0%e5%9c%96%ef%bc%89

兩人最初在路環開了第一家葡撻店,路環並非澳門的商業中心,當時澳門亦尚未得到太多內地遊客的光顧。但大部份來到澳門的人,都是世界各地的賭客,他們在賭桌上一擲千金、廢寢忘食,需要高熱量食物來充饑和補充熱量,就是在此背景下,葡撻和其他澳門小吃一起被送上了賭枱,並逐漸打響了名堂。

隨著葡撻的名聲越來越響,兩人間的感情早已全無當初的你儂我儂,最後於澳門回歸前不久分道揚鑣。瑪嘉烈不斷改良葡撻的配方,以適應更多人的口味;安德魯葡撻的味道卻是直到現在都沒有變過。曾經人們認為,如果沒食到正宗的葡撻,就不能算真正來過澳門,可見葡撻是很多人對澳門美食的第一印象。後來葡撻秘方賣給了肯德基,從此葡撻就在大江南北都能食到,雖然如此,在澳門品嘗一件葡撻,仍然是遊覽澳門的指定動作,這個小小的餅食,早已超越了一件「食品」的意義。

手信 聯繫情感的美食

在澳門的街角,特別是旅遊區,旅客手上的除了相機、地圖外,還有一袋袋的手信。在澳門手信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種可以「帶著走」的文化。各種品牌的炭燒杏仁餅、蛋捲、鳳凰卷、老婆餅、花生糖、葡式紐結糖等手信,成為旅客告別澳門時,為親友選擇的必備禮物。凡是來澳門旅遊的旅客,自然少不了要去逛一逛大三巴斜巷、氹仔官也街等旅遊旺區,雖是小街巷,但仍密密麻麻開著十多家手信商店。鋪面擺滿各款餅乾、糖果,牛肉幹、豬肉脯等,堪稱應有盡有。

%e6%89%8b%e4%bf%a1-%e8%81%af%e7%b9%ab%e6%83%85%e6%84%9f%e7%9a%84%e7%be%8e%e9%a3%9f%ef%bc%88%e7%b4%b0%e5%9c%96%ef%bc%89

無論是杏仁餅還是花生糖、姜糖,其實都不是由澳門人發明,也是一種美食的文化匯粹,但之所以能夠在這裡做得風生水起,風頭甚至蓋過原產地,其中的奧秘就是經過澳門人用心思的改良。現時很多手信店門口一側,也可以看到打餅師傅在做餅,現場製作環節不僅增加大家的親近感,更是在展現手信製作工藝過程中展示澳門人的心思。一份小小的澳門手信,並不是什麼價值不菲的名貴禮物,卻代表著華人社會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

d3

d4%e5%be%8c%e5%82%99%ef%bc%88%e7%b4%b0%e5%9c%96%ef%bc%89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