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訊】近年來,德國政局穩定、經濟穩步增長,被視為「歐洲的穩定器」。然而,正在發酵的德國組閣危機,不僅讓默克爾總理遭遇執政12年來最嚴重的挫折,更使以「穩定」著稱的德國政治文化傳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德國組閣危機,有其國內政治勢力分化組合的複雜原因,但如果從整個歐洲政治版圖去觀察,特別是結合過去一段時間其他歐洲國家的選情來看,德國組閣危機所折射的,是社會階層和利益加劇分化背景下歐洲政壇的大氣候。
首先,政治碎片化使得選票分散,主流政黨社會凝聚力下降。德國組閣危機表明,大黨不大,小黨不小,過去一個大黨搭一個小黨就能組閣的目標越來越難實現,社會利益訴求多元化正使歐洲政治光譜趨於分散化。一些西方媒體認為,歐洲傳統大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導致反對聲音難以表達,許多選民尤其是低層選民難以通過選舉實現其訴求,感覺被主流政治忽略。傳統大黨則因「代表性」不足,其社會基礎不斷萎縮,支持率不斷下降,直接給德國選擇黨等新黨小黨帶來生存空間,政治碎片化現象日趨明顯。
在9月舉行的德國大選中,雖然極右翼勢力步步緊逼,但主流政治堡壘的優勢基本得以保全。儘管如此,由默克爾領導的中右翼聯盟黨得票率卻從四年前大選的41.5%大幅下降到33%,可謂「慘勝」,而德國選擇黨、自由民主黨的得票率大幅提高。其次,政治碎片化衝擊和打破了傳統的政治共識,政治極化現象日益明顯,一些民粹主義政黨利用社會矛盾點和主流政治代言的空白區,通過極端化的政治主張吸引選民,以小搏大,比如德國選擇黨。
近年來,民粹主義在歐洲日益蔓延,歐洲民眾反建制情緒不斷釋。面對經濟危機、難民危機、恐怖襲擊、債務危機等多重打擊,一些政黨為迎合選民不滿和求變的心理,以反歐盟、反歐元、反難民等極端化主張提供「另一個選擇」,甚至在歐洲地區形成了相互呼應的局面。在法國總統選舉中,「國民陣線」成功殺入第二輪選舉,左右兩派傳統大黨卻在第一輪落敗;「反歐排外」的德國選擇黨和荷蘭自由黨進入兩國議會,分別成為兩國第三和第二大黨;在奧地利大選中,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奧地利自由黨得票率排名第三,有望與第一大黨人民黨聯合組閣。
此外,歐洲傳統主流政黨政策趨同,也為民粹政黨提供了表達空間。長期以來,歐洲國家政壇主要由中左、中右傳統大黨執掌,或輪流坐莊或聯合執政。以德國為例,過去8年,中右翼聯盟黨和中左翼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兩派在經濟、社會和環保等方面的政策日益趨同。德國《明鏡》週刊評論說:今年大選中,人們要「用顯微鏡才能發現社民黨和基民盟之間的政綱差異」。
再者,從歐洲多國選舉可以看出,民粹主義政黨已開始影響歐洲傳統政黨的政策主張與立場,在一些國家甚至左右政治議程。在今年荷蘭、法國和德國等重要選舉中,雖然沒有出現極端民粹主義政黨上臺的情況,但是輿論普遍認為,極端民粹主義目前在歐洲只是暫時退潮,其存在的社會根源並沒有消除。
美國《外交》雜誌近期刊文認為,民粹主義只是反映出西式民主制度出現的諸多問題,並不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西式民主機制需要回應選民的訴求,否則民粹主義將加速西方民主制度的衰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