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過去經常被批評在處理問題上派錢了事,卻鮮有政策觸及問題的核心。天鴿風災過後,確實有一定的篇幅處理往後的防災問題,而今年施政報告在惠民措施方面的預算也有所調升,但大部分沿用過往幾年的架構,較為特別的是推行鼓勵生育政策,父母兩方可申請合共一萬元的出生津貼。這固然可以錦上添花,然而澳門現時處於生育高峰期,根本沒有需要再催谷生育率,令到人口密度極高的澳門再迫爆。再者,一萬元對生兒育女雖有少許幫助,但父母真正要面對的是住屋環境、醫療水平、托兒服務、教育等多方面的難題,這些更加須要政府制定政策去解決,而非只是派錢了事。
擠迫城市遇生育高峰期不應再催谷
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發表明年度施政報告,明年度各項經濟和成果分享的支出約一百二十九億元。其中,永久居民現金分享維持九千元,提升敬老金和出生津貼金額、職業稅退稅上限調升至一萬四千元等。現金分享的加或減也是敏感的政治事件,維持九千的金額是意料中事,雖然整體預算是有所調升,但大部分沿用過往幾年的架構,社會普遍認為是新意欠奉,略為特別的是政府為落實優生多育政策。
施政報告建議調升社會保障基金的出生津貼金額至五千元,父母雙方可同時申請,即生一孩比一萬。特首指有關措施是為了配合特區五年發展規劃中的優生多育政策,希望給予家庭多點鼓勵和支持措施。然而澳門本身已經進入一個高生育率年代,現時的嬰兒出生率已經是回歸之後的一個小高峰,在澳門人口密度極高的情況下,不應該再催谷生率,再者要做優生,並不需要派多幾千元去鼓勵生育,而是如何配合生育之後的各項配套。
青年上樓困難 結婚思前想後
生兒育女的前題是男女間的婚姻結合,而結婚的前題很多時候是居住地方,政府要鼓勵生育,首要解決新婚夫婦住屋問題。眾所周知,澳門的住屋問題是一大難題,私人樓價格失控、租金昂貴,也阻礙了青年男女組織新家庭的意欲,而且居住更是這個新家庭能否和諧的因素,前後影響著三代人。過往政府曾表示研究考慮推出新婚夫婦房屋等,但最後都無疾而終,而這份施政報告也沒有相關內容,只有在經屋政策著墨,沒有預期中的針對性政策。
政府過去曾經透露, 政府會在9月底會公佈新類型公屋研究,當中會包括年青人新婚青年的住屋問題,然而早前公佈的公屋需求研究報告,並沒有這部分內容,而施政報告同樣欠奉,新類型公屋或新婚夫婦房屋等構思,很大可能會走數收場。過去有議員提出,建議採取社屋先租後買,以及提供購買私樓貸款利息補貼等形式,支援年青人上樓,也是明白到青年一代對此的迫切需求。俗語一句「巢也沒有、如何生蛋」。
有薪產假原地踏步 出生津貼或作彌補
相比一萬元的出生津貼,有薪產假的調升相信對鼓勵生育有更大的作用,皆因有薪產假對婦女產後的康復與嬰兒出生初期的照顧也起著重要作用。這次施政報告提出明年有12個法律提案項目,其中包括修改《勞動關係法》,現時《修改勞動關係法》規定女性僱員產後享有56日有薪產假,政府建議在56日有薪產假後新增最多連續14日無薪合理缺勤的規定,實際上等同有薪產假沒有任何增加。
而比較鄰近地區,澳門8周56日的有薪產假不單最少,也只較國際勞工組織保護生育公約建議的98日約一半,這樣自然難以鼓勵婦女生育。修改《勞動關係法》雖然在諮詢期間,此建議遇上民間團體的廣泛反對,但相信政府對此不會作出讓步。調升有薪產假影響商界勢必遇上商界壓力,而「派糖」則是皆大歡喜。政府不願調升有薪產假,這一萬元的出生津貼可能是一個「不能說」的彌補。
醫療教育優中求突破
成為父母要面對的問題除了住屋外,還有醫療、托兒、教育等多方面的難題,這次施政報告也有觸及。澳門的教育資源投放一向很高,十五年的免費教育傲視其它地方,今年施政報告延續發放書簿津貼,幼兒教育學生每學年調升至2,200元,小學生每學年調升至2,800元,中學生每學年調升至3,300元等。澳門社會經濟發展,市民的人均收入有一定水平,雖然沒有強制入學的年齡,但鮮有因為經濟原因而輟學,反而是教育水平的問題。澳門中小學校由不同的辦學團體營運,彼此間的教學水平與學生成積相差極大,影響他們往後的升學與就職,相對資助學生的學費雜費,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更加需要處理。
另一方面也要思考澳門的產科服務,以及產科人員是否足夠。如果政府真的想讓大家安心生育,或者優生優育,其實應該考慮基礎醫護設施。客觀地說,澳門的產科服務無論是產前檢查或者產後康復,其本身的標準其實也不是很低,澳門的基礎衛生保健服務有一定水平,而且全部免費,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帑應對,政府鼓催市民多生育的同時,更要考慮這方面資源和醫療人手配套是否足夠,否則大大加重醫療人員工作量,會影響相關質素,量與質也要很好的平衡。
入托難兩孩爭一額
生育要面對的醫療、入托與教育三方面,以入托的問題最為嚴峻。本澳的適齡入托率只有48%,即每兩個兒童便有一孩不能入托,因此讓每個家長在子女入托問題上費盡心神,甚至心力交瘁。面對生育高峰衍生的入托越來越難,政府曾經引用心理教育專家指出,嬰幼兒過早入托會影響身心發展,包括導致他們長大後有攻擊性、情感上出現問題、淡化親情,不鼓勵過早入托。然而,父母不見得會因此放棄送子女入托,政府推政策催谷生育,卻無力解決入托難問題。
澳門家長送子女入托的原因眾多,主要是雙職家庭的照顧問題,以及盡早適應學校生活的心態,這種心態在澳門根深蒂固,並不是政府三言兩語能夠改變。這次施政報告建議制訂《托兒服務五年規劃(2018﹣2022年)》,明年實現托兒所名額增至11,000個的預期目標,進一步增加托額,但離全面滿足家長需求仍有很長的距離,這方面難在太難解決,需要更好的政策配合,過去的「社區保姆計劃」以失敗收場,政府應該汲取那次失敗的教訓,研究優化再推出更加適合社會需求的保姆政策。
作者:蔡少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