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訊】近期日本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當前日本經濟正經歷一個難得的上升期,但透過數據之表,仍可發現日本經濟的深層次問題,而這些問題將對日本經濟的潛在增長形成制約。
日本一知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日本6月份的有效求人倍率為1.51,回到上世紀70年代初的高水準,表明達到充分就業。但在當前經濟增長率仍在低位徘徊的背景下,高有效求人倍率說明求職人數少。可以說,勞動力供給不足是制約經濟潛在增長的一大因素。
拓殖大學政經係教授朱炎認為,表面上看,這幾年日本勞動力供給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部分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工資較少。此外,儘管政府通過立法鼓勵女性就業和提高女性職場地位,但大部分女性生孩子後再回到勞動市場時,拿到的工資可能大幅減少。雇用數據增加並不代表收入增加,也不一定帶來消費增加。
朱炎認為,消費不振令日本國內市場前景暗淡,企業缺乏投資意願。與此同時,日本企業賺錢的方式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一些企業投資海外,收入大幅增加。企業盈利增加但不增加國內投資,對國內就業和稅收起不到帶動作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出現過不少大型IT 企業,但這些企業把研發重點放在滿足國內消費者需求上,忽視國際市場需求和潮流,缺乏國際競爭力。
瑞穗綜合研究所市場調查部部長長谷川克之認為,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疲軟和通縮,日企逐漸失去了國際競爭力。但現在世界上許多市值很高的公司都是近二三十年發展起來的,有新的經營模式,提供新的服務。日本還不具備能夠培養不斷創新並帶來經濟活力的企業的土壤,提供新商業模式和新服務的企業發展遲緩。
長谷川克之認為,對日本來說,構建能推進創新的經濟、教育和社會體制尤為迫切。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具有很好的創新條件,創新投入不少,產出卻不行,創新效率不高。在2016年全球創新指標中,日本在投入領域列第9位,但在產出領域列第24位,創新效率只位列第65位。在很多領域日本有技術,但商業模式創新不行,技術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日本製造業在各產業中一枝獨秀,是日本經濟的驕傲,但也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如何實現多樣化發展也是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長谷川克之說,日本經濟幾乎全靠製造業,在出口額中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出口占了大頭。日本光靠製造業一條腿走路不行,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就是產業多樣性,加快發展服務業、IT產業,必須改革束縛手腳的陳規陋習。
朱炎認為,日本在結構調整和改革方面步履遲緩,是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結構調整,主要是解決企業債務、過剩人員和過剩生產能力問題,帶來了2004年至2007年的景氣週期。但現在的結構改革未有實質性進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