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考應早日脫下沉重的枷鎖
閱讀量: 6,108
出版: 2017-06-19 16:49
更新: 2017-06-20 23:04

今年,是內地恢復高考40周年。自1977年以來,通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大學生,一批一批走向中國的各個領域,他們見證和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逐步成為推動這個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現任國家總理李克強,都是在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時進入大學求學。

因為是40周年紀,內地媒體作了全方位的回顧與反思。每年6月上旬,經歷了幾度寒暑的數百萬考生都會走入考場,努力打開理想實現的大門。但近年來,筆者注意到輿論中關於高考弊端的質疑之聲也會出現,諸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終身」、「高考指揮棒」等等。不管高考制度有這樣的、那樣的缺點,內地人都不可否認當下高考,越來越被寄託了個體與家庭改變命運的沉重使命。

比如,當你看到安徽省毛坦廠中學有萬人送考的恢弘場景;當你為學校門口陪讀父母吃著兒女的剩飯剩菜而感動時,無不會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而且筆者,10年前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作為親歷者,筆者首先認為,一次高考也許說明不了什麼。但當這場考試與社會流動、底層逆襲緊緊綁在一起時,相信很多人都再難輕鬆,這是外界無法深刻領會這一點的。

內地高考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考試,而是已經成了多少個人與家庭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中國恢復高考制度40年來的激蕩歷史證明,一代代底層精英,走過高考的獨木橋,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也成功走出了父輩的天空,完成了人生逆襲。因此,當下的高考還是相對公平的。每一個有志向學的青年,都可以投身其中,經由這一管道進入高等學府,積累個人的文化資本,進而實現個人的躍升、家庭的改變。

知識改變命運,並非泛泛之談,而是身邊左右、各色人等的現實軌跡。在缺乏更好的替代路徑之前,高考仍不失為解決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固化、實現社會流動的公平管道。

今年5月20日,《光明日報》刊發的一份調查報告。其對中國若干地區以985、211高校為代表的全國重點大學生源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之後,結果顯示:來自中低收入階層的子女,至少佔全部生源的60%以上。其中,來自農民家庭的生源佔30%以上,家庭父母職業佔比排名第一。這也反映出,高考仍然為階層上升提供了不錯的機會。

然而,筆者據此想提出另一個觀點:大量內地學生和家庭希望通過高考實現階層逆襲,這本身也是一個悲哀。高考,承載了這個時代階層上升的不可承受之重!當越來越多人生活富裕,對於這些家庭的學生來說,高考考得好,他們可以有更好發展;考得差,甚至沒有大學可上,也不代表他們的人生就變得完全灰暗。因為對這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仍然有很多資源可以幫助自己成功。

總體來說,富裕家庭的孩子們,有著比底層家庭孩子更多的選擇。幸運的是,內地的總體經濟仍處在快速增長,民眾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中國未來有很大的機會建立橄欖型社會,屆時高考承擔的責任,更純粹是對公民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的保障。高考也可就此脫下沉重的枷鎖,採取更個性化的考試方案。一個更好的社會,不必把解決階層固化、實現階層上升的使命,完全付諸一次考試。國家要淡化高考這一使命,解決之道不在教育而在經濟,在於如何讓更多家庭變得富裕,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作者:文濤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