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就任兩周年 前路充滿挑戰
閱讀量: 4,054
出版: 2024-07-03 10:00
更新: 2024-07-03 10:00

李家超2022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轉眼」兩年,香港在李的帶領下,已回復香港昔日的光輝?從最開始,坊間認為李的前路遠較他的前任(林鄭月娥)平坦。但兩年下來,中美關係沒有改善,疫情3年徹底改變消費模式等因素下,李面對困難重重。

國際環境因素不改善 香港面對困難重重

李在22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首,不足半年後,全世界開始逐步全面「開放」。當時,坊間普遍認為李的五年任期將遠較林鄭順利。回看2023年香港經濟,GDP全年增長3.2%,成績不過不失。2024年第一季香港GDP增長2.7%。港府在本年2月全面「撤辣」,坊間其實憧憬第一季的GDP會額外有多少增長,但最終結果仍只是增長2.7%(2023年第一季GDP增長也是2.7%)。雖然符合預測,但市場仍有些失望。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日前公布本年5月數據顯示,5月樓價結束兩個月的升勢,但租金則連升3個月,反映投資者仍在觀望,用家仍是以租為主,暫未有意欲入市。港府2月全面「撤辣」,「撤辣」效應只「維持」2個月,坊間感到失望。而看清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的發展商,則借機加快推出樓花或「貨尾」單位,以各種優惠(減價)吸引買家(投資者)入市。發展商希望盡快收回資金,以減輕債務為大原則,再作下一步計劃。發展商急於推出各種優惠(不是加價)促銷「樓盤」,就知道發展商對香港房地產市場後市的看法。香港今年度的賣地收入…

香港GDP由私人消費,政府支出和固定投資組成,當中私人消費佔逾66%。先看私人消費,疫情3年,大部份人的理財觀念較以前更保守。疫情前,甲有100元(港元,下同)收入,70元消費(包括日常支出),30元儲蓄。疫情後,為了增加安全,甲很大可能將消費壓低至60元,將儲蓄升至40元。另一情況是,甲的收入已沒有100元,而是下跌至90元,甚至80元,他/她只能將消費減至60元,甚至50元,才能保持30元儲蓄。前者為了增加安全,因而須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後者因為收入減少,為了保持一定儲蓄,只能降低消費。兩種情況對私人消費市場都不利,亦解釋為什麼不少港人在疫情後熱愛北上。在香港吃一個晚餐,消費100元,但在深圳可能已足夠支付午餐及晚餐的費用(當然,須計算交通費及來回時間)。人不可以不吃東西,收入減少,只能降低消費。

政府支出(佔香港GDP約14%),但若沒有穩定的稅收(賣地收入,物業成交印花稅等),港府如何應付日常支出。現實是,港府已連續5年財赤。港府只是依賴已有的財政儲備,發債等才能應付每年龐大的政府支出。為了「刺激」GDP增長,筆者相信港府沒有能力(亦不願)大幅增加政府支出,而香港社會也會反對。固定投資(佔GDP約16%),政府和民間投資都包括在內。港府再沒有從前強勁的收入,如何增大政府投資?即使港府希望發債增加政府投資,香港社會也會反對。更重要的是,發債愈多,對香港信用評級亦有影響,利率愈高,付出的利息也愈多。民間投資,資本家/企業家對香港未來信心不足,又怎會貿然在香港大舉投資?

香港GDP的三個組成部份,各有不利因素影響,在可見未來,暫沒有任何重大利好消息。李的任期仍有三年,前路不會平坦。國際環境因素(中美關係)在未來也暫未有任何改善態勢。不論拜登或特朗普當選為下一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不幸地(對全球)不利因素將比有利因素更多,香港不能獨善其身。

梁立身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