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年創業智庫協會會長關偉霖
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近日在立法會施政方針辯論時透露,疫情下啟用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至今半年多,坊間反應踴躍,累計錄得使用者超過三十萬人次,這與受疫情影響,人們減少外出有關。政府為回應社會大眾對戶外空間的訴求,決定於明年開展海濱綠廊第二期工程的編制計劃,藉此進一步擴展並優化沿岸環境,善用土地資源。
本人認為,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由於位置適中,加上毗鄰澳門科學館、漁人碼頭及文化中心等藝文場所及休閒項目,重點是新口岸長期缺乏同類型戶外休憩區,故啟用初期,場面逼爆。政府有見及此,即將推動第二期工程,為明智之舉。坊間還望政府多想多做,在著力優化濱海環境的同時,應考慮注入哪些澳門元素,配合推動社區旅遊,值得各界思索。
按規劃,市政署將於明年第二季開展澳門半島南岸海濱綠廊第二期,就是嘉樂庇總督大橋以西至融和門之間區域的深化設計,規劃面積約五萬四千平方米,長度接近一千三百米,項目除了興建海濱長廊外,不乏單車徑、健身區、多用途廣場、親子遊樂區、自由波地,以至景觀休憩區、海濱餐飲等,屆時融運動、餐飲、親子同樂等元素於一身,亮點多,並爭取二○二四年第四季竣工。
有議員向司長提問時建議,倘觀音像海濱綠廊日後能適切引入本地文創或藝術作品,加大宣傳,料可成為疫後訪澳旅客新的「打卡點」。誠然,近期隨著疫情放緩,澳珠通關已恢復至七天核檢陰性結果有效期,如接下來無再新增本地個案,聖誕檔期將會迎來新的曙光,旅業復甦有望。
如此時勢,政府應多關顧受疫情影響的各業各業,出台相應措施支援,協助走出疫情。如官方所言,將開展的第二期綠廊工程,現階段仍需吸納各界意見,以求精益求精。對於能否創設條件於綠廊相應地段放置本地藝術品,或增建主題雕塑,具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綜觀文化當局早前開展的「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二○二一」公共藝術展,巧妙善用一些特色建築外牆作畫板或畫布,打造出不同特色之藝術展品,為社區添色彩,秉持當局決意打造「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文化願景。然而,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展期短,也未能與周邊社區融合一致,始終難以發揮藝文帶旺社區的最佳作用。
參考內地一些先進城市做法,所以要增建城市雕塑,旨為更好地闡述城市故事與雕塑在發揮城市文化中的作用。作為面向大眾的立體城市藝術作品,某程度代表了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和居民的精神文明狀態。一些優秀的雕塑作品,更可以成為一個城市地標性的建築物。簡單而言,城市雕塑不僅僅能提供視覺上的欣賞和精神上的文化薰陶作用,更具備記載性質的「紀念符號」,可全方位記載、繼承與延續城市的文化。故適當增建城市雕塑,對改變城市面貌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眾所見的觀音蓮花苑、融和門乃至東方拱門(俗稱生鏽鐵)等雕塑,又或路氹金光大道上的十二生肖石雕以至路環疊石塘山頂的媽祖像,皆是回歸前建成的中葡友好紀念物或特色建築。而澳門回歸祖國近廿二年間,社區內增建永久城市雕塑的例子不多。
為此,倘政府採納民意,不妨考慮推出項目徵集方案,鼓勵本土雕塑家或文創界人士、藝術家等紛紛交出參賽作品,再由專業評委會選出合適之作,於特定空間增建永久性的城市雕塑,可藉藝術品呈現「澳門個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