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不能總是亡羊補牢
閱讀量: 5,767
出版: 2020-08-10 15:29
更新: 2020-08-12 01:24

七月盛夏,香港爆發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雖是蕞爾之地每日確診人數卻連日破百,截至七月底為止,新增病例翻了一倍又有餘。因為疫情嚴峻,港府決定收緊防疫措施,下令7月29日起全面禁止餐廳內用。禁堂食令生效後,打工仔被迫露天席地用膳,原本「食飯皇帝大」,但是午間溽熱外加驟雨,眾人落得食飯還得口水混著汗水、雨水,如此狼狽景況引起社會關注。於是,先有教會等機構開放室內空間予人用餐,後有政府鼓勵眾人自攜午膳到社區會堂或中心進食,然而工作和用餐地點距離不便,更何況如此變通做法實在與堂食並無多大差異,市民紛紛抨擊政府政策擾民。

鑑於民怨四起,港府實施禁堂食令二日後即改弦易轍,放寬食肆日間堂食。雖然惹來一陣「政府跪低」的嘲諷,不過既然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發現有錯立即改正,政府理應要有這種擔當,古有明訓:「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只是「亡羊補牢」若成為政府慣常的行為模式,問題就不是那麼單純。

疫情伊始,港府決策經常今是昨非,禁堂食令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首先,年初內地疫情失控,一水之隔的香港首當其衝,但是港府遲遲不願全面封關,直至出現首宗死亡病例後,政府才要求入境人士強制隔離14天,並接受病毒檢測。再者,由於香港隔離場地有限,社會各界敦促政府考慮徵用酒店,有關單位卻推說酒店設施(如通風系統和地毯)恐助長病毒傳播,其實酒店業者背後百般勸阻,直至四月下旬眼見旅遊景氣難在短期復甦,政府才協同業者推出隔離酒店。

第三,入境人士必須接受14天的隔離和病毒檢測,二月以來卻有數十萬人次豁免隔離檢疫,其中包括機組及船務人員,由於香港民生物資幾乎仰賴進口,當局稱豁免檢疫安排關乎維持必要的社會和經濟運作,並駁斥這是第三波疫情成因的說法,直至科學證據確指新疫情源自染疫之機師、海員,政府方才調整態度並收緊豁免檢疫措施。

第四,第三波疫情七月爆發,7月13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延續公共服務之名,婉拒公務員在家上班提議,直至多名公務員接連「中招」,一週後才宣布暫停非必要服務,實施遙距工作。外界質疑港府後知後覺且前後牴觸,林鄭作如此辯解:「防疫措施要看形勢迅速應變,並不等於上一步行得少或行錯,而是要不斷檢視情况來進行。」此一說法狀似有理,但無法掩飾港府總是直至「亡羊」才願「補牢」的事實,當政府陷入不斷自相矛盾的循環,七百多萬無辜香港市民又如何適從?

管治不要「亡羊補牢」,決策就斷不能輕率,必須具備前瞻性和嚴密性。在擬定政策時,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來清楚界定問題、整理和分析證據、明列各式選項及其優缺點。唯有政策問題界定清楚,才能擬定合適的解決方案;唯有蒐集所有相關且可靠的證據,才能進行有實質果效的政策分析;唯有確實比較各個方案的利弊,才能揀選出最優方案。

以上皆是公共政策學的基本道理,港府行政會議裡眾高官學識豐富,豈有不明白的道理?只是他們長年位居高位、坐享厚祿,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愈來愈趨同,也愈來愈「離地」。若不留意作為主流菁英的思維局限和盲點,低下聆聽各個利害關係團體和專家意見,全憑佢等在行政會議上即興演出,難保不會再次作出類似禁堂食令一般不近人情的決策。

持平而論,第三波疫情爆發,不少病例確實是在餐廳內染疫,為了舒緩疫情,港府意圖針對餐飲場所作管制本是合情合理,然而除了全面禁止餐廳內用之外,仍有許多其他政策選項,筆者喜見港府願意順應民意懸崖勒馬,選擇更為貼近民情的防疫做法。盼望行政團隊上下記取此次教訓,往後決策能夠更為深思熟慮,切勿再重蹈覆徹,已經脆弱的政府公信力禁不起一再的打擊。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謝智偉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