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碗船廠珍貴不可亂拆
媽閣船塢活化模式可作借鏡
閱讀量: 2,895
出版: 2017-02-20 12:42
更新: 2017-02-21 22:58

c2-1

澳門曾經是一條漁村,大部分人也靠捕漁業為生,加上澳門是全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令到造船業在澳門曾有很好的發展,這段歷史殘存記憶仍然保留至今,路環至今還有吊腳樓、魚欄舖、古碼頭,特別是很多的舊造船廠還未拆,是澳門很重要的歷史遺址,政府過去曾指希望活化這些舊船廠,保育之餘還能推動文化與旅遊業,但最近工務部門突然提出要拆荔枝碗11個地段的舊造船廠,又突然招標展開規劃研究,完善荔枝碗及周邊區域的發展需要。這些重要的歷史遺址何去何從令人憂慮。政府去年將媽閣船塢內活化,發展為當代藝術中心及文化創意產業之用。這個模式,或者可以作為荔枝碗的舊造船廠的借鏡。

媽閣船塢活化開放

澳門作為中國最早的對外窗口,早在十五世紀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口岸,貿易轉口成為澳門的主要經濟活動,加上捕漁業一直是澳門居民其中一樣主要的職業,因此造船業對澳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早在百多年前,澳葡政府便在媽閣廟對開處興建本澳唯一的船塢,因此俗稱媽閣船塢。媽閣船塢其中一棟建築物原為政府船塢內的機械室,為當時造船及修船的地方。另一建築物原為廠長辦公室,為兩層建築,內有木工車間、劃線室、食堂、醫務室和一個倉庫。

文化局把媽閣船塢的舊址規劃成海事工房,希望發展為當代藝術中心及文化創意產業之用,利於發揮海事工房區域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同時通過對海事工房區域重新活化,能有效善用閒置空間,增強媽閣區內的文化氛圍外,更可有效地向外推動及宣傳本土之文化活動及文化創意產業。

規劃文件變內部參考

澳門的舊船廠遺址中,以路環荔枝碗的規模最大,也最有知名度,政府數年前提出路環荔枝碗規劃研究,希望將荔枝碗船廠區打造成以造船文化及工業遺址為基礎的休閒樂活區,設廣場、餐飲休閒,文化,以及介紹造船業發展,傳承本澳漁港文化。不過數年來一直沒有聲氣,最近這個規劃更變成「內部參考之用」,荔枝碗變成大規模的清拆。

荔枝碗是保育還是清拆,社文司司長譚俊榮有不同意見,他強調他多次到荔枝碗視察,非常重視荔枝碗發展,文化局亦願意提供意見並參與日後規劃,他表示負責管理的是海事及水務局,規劃則是由工務局負責,文化局已盡最大能力保護,大眾需理解政府部門有不同權限,要尊重其他同事的職能,不能越過權限。造船業在澳門過去的一段歷史起著舉足輕重的位步,荔枝碗的船廠更是無比珍貴的文物,媽閣船塢的活化模式,或者可以作為荔枝碗的舊造船廠的借鏡。

專欄作者:鄭偉業

c2-2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