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閱讀量: 4,144
出版: 2017-02-13 23:57
更新: 2017-02-15 00:26

b3

有甚麼事情需要以死來解決,青年人這方面的理由可以五花百門,因為電子遊戲虛疑道具被偷而絕望輕生的新聞,幾年前引起社會的極大迴響,在物質生活越豐富的環境下成長,青年人的心靈彷似越是軟弱,人們面對與處理壓力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因此應由誰人來傳授,以及何種形式來教導。在留班率冠絕全球的澳門,中學生尋死的事件時有發生,而且悲劇發生往往沒有先兆,他們在想甚麼,著重學術分數是中國教育的通病,提升個人素質的生命與公民教育,在回歸十多年以來又是否達標,以協助青年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心理低潮與壓力,避免一時之間鑽牛角尖,走入死胡同而恨錯難返。

現時本澳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無疑需要加強,中學教育著重於知識傳授上,較少對學生的心理層面方面著力培養,如何在悲劇發生前增強學生的抗逆力,這方面教育澳門較為滯後,幫助他們處理突發性的壓力,這些並非日常課本知識所能教授的事情,心理素質的建立需要一些經驗體會,克服一些障礙,學校有責任教導與協助學生面對挑戰,學生亦需要師長在當中的陪伴,但這正是澳門學校所缺乏的。

當今的教育機構當務之急是改變學業成積主宰一切的教育觀念,舉辦多些體驗生活營會,讓學生在群體中學習面對挑戰,從團隊中建立自信與共同克服困難,此舉能夠幫助學生在現實環境中學習面對各項挑戰。另外,亦可多舉辦勵志分享會,多年前的四川地震,一位中學老師在暑假期間,踏上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的志願工作,在抗災之餘,更為澳門學生帶回了很多珍貴的圖片與經歷,後來在其校園舉辦分享會,透過他親身的體會,讓學生了解天災人禍的實況,以及生命的真義,讓學生明白甚麼是生命,而非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而起爭執甚至輕生。對很多人而言,生存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甚麼要輕易放棄。

近幾年澳門的經濟環境起了巨變,不少家長需要輪班工作,家長與子女的互動交流大減,容易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青年人在成長中會無可避免經歷不少起跌錯敗,當中需要別人扶持幫助,這種角色理應由家長負責,但太多的輪班工作阻礙了雙方的溝通,令子女未能在父母保護的安全氛圍下學習面對錯敗,每當突變發生時,他們便難以應付,導致鑽牛角尖,兩代間的裂縫越拉越遠。

現時本澳的老師由於繁多的雜務,甚少時間與學生相處與傾談內心,學生未必會對其表露心中的困擾疑惑。現時本澳的學制模式令生命教育難以發揮作用,亦未見各中學對此重視推行,其實,學生成長需要朋輩的關懷,從中互相影響扶持,作為教育部門,應該設法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讓其有時間機會與學生相處與深入交流,騰出空間讓雙方的關係有良好的發展,建立朋輩式的師生關係,讓老師能夠填補家長的不足,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引導者。

作者:楊雪雲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