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區利益或憲政維繫
參議院黨爭下的川普彈劾案
閱讀量: 5,002
出版: 2020-02-10 13:50
更新: 2020-02-11 23:42

1973年歷史學者施萊辛格在《帝王總統》書中警示,面對總統權力成為優勢主導的政治秩序,美國總統制可能發展成為一種令人不安的制度。半世紀後,在政治走向兩極化的美國社會,我們再次見證了此種的預言。

2019年12月4日,美國聯邦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一份長達300頁的調查報告,指控川普總統為追求連任之路,企圖以暫緩軍事援助為手段,操縱外國勢力介入國內選舉,敦促烏克蘭總統主動對其民主黨政敵拜登及家族成員啟動調查。

經匿名揭露後,此案由國會啟動調查,然而川普對調查程序進行史無前例地干擾,最明顯的是,甫接受任命的代理國家情報總監馬奎爾刻意阻擋政府內部舉報。執政團隊數度拒絕向國會提交文件,並阻止白宮幕僚和情報官員出席作證,遂演成一齣證據確鑿的「烏克蘭門」事件。

今年1月16日,在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簽署對川普彈劾案的筆跡下,揭開參議院對川普彈劾案的正式審議序幕。川普果真留名史冊,成為繼1868年約翰遜、1974年的尼克森和1998年的柯林頓在任期內遭受眾議院啟動彈劾案的美國總統。與之稍有不同,川普在國內仍享有高度的民意支持。

在參議院審理程序中,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羅伯茨主持審議,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希夫為首七人小組代表檢控方,以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調查兩項罪名提出彈劾,白宮律師團則代表辯方辯護。其實,審議之初,已可預見此場彈劾案的結局,終將以黨爭勝負落幕,掌控有53席對47席多數優勢的共和黨,於首日即以53票否決民主黨要求以白宮公開文件據的提案。1月31日,共和黨就是否傳喚新證人出席的動議再次展現優勢否決。從各次表決,可以觀察,參議員以選區利益與黨派分野的投票行為,不易倒戈,否則恐將得罪支持總統的忠實選民,影響彼等連任之路。

儘管如此,此場彈劾案仍有它的時代意義,它讓人回想到,美國曾經歷三次嚴重的總統違法事件:水門案、伊朗人質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但是身陷泥淖的總統們,最終均能從這些事件中全身而退。彈劾和免職條件(聯邦憲法第25修正案)亦難對總統職位構成威脅,究竟原因為何?

整體而言,美國總統之所以得以恣意擴權,乃因總統習於用單邊行政權將構想落實為政策,不計後果,將政治生命延續的政權生存置於國家利益之前,而將行動衍生政治效應和政策爭議留下給國會和司法。雖然,在憲政制度設計上,立法和司法部門可以形成對總統的反制力量,但現實上兩者罕能匯集,或選擇退縮,最終,總統的行動結果將成為既成事實,至少在任期內難以推翻。可以預見的,一位極端主義的總統的當選和連任,愈趨可能成為一種美國民主秩序下的常態,長期與美國打交道的國家領導人只能適應,細細體認美國國內的政治邏輯。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研究員陳偉華

留言

avatar
500

最新出版週報

線上閱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