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最新時事

編輯推介

俄烏戰事 今年有望結束?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其實,早在2014年2月,俄已派兵佔領克里米亞,烏人民表達強烈不滿,無奈實力不足,加上西方國家「袖手旁觀」,烏人民只能眼睜睜面對國家土地被外國佔領的現實。俄發現西方國家原來只會表面抗議,不會對俄實施終極制裁。因此,俄最終決定在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可惜,俄高估本身的軍事實力、低估烏人民抗敵的決心、加上西方陣營「全方位」協防烏,俄烏戰爭一直僵持至今。特朗普勝出11月5日的美國總統大選,美國人民也已厭倦俄烏戰爭,俄烏戰爭有望在今年內結束? 特朗普勝出大選 民意驅使特威迫利誘俄烏停火 在開戰前,俄認為可在短時間內成功佔領基輔(烏克蘭首都),烏政府(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將會迅速向俄投降。但在開戰後,在高科技器材的監察下,俄軍從指揮、補給、資訊傳遞等都出現眾多問題,人們驚覺俄軍原來並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俄除高估本身的軍事實力外,她亦低估烏人民抵抗的決心。此外,美國,歐盟及北約(NATO)知道再不「全力」支援烏,烏將不能抵擋俄的攻勢。若烏向俄投降,只會助長俄的野心,俄的下一個的目標是?因此,美,歐及北約以金錢,武器等「全方位支援」烏對抗俄。烏得到美,歐及北約的強大支援後,俄知道優勢不再,俄烏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 特朗普勝出大選,特不會再使用拜登(民主黨)的歐洲(俄烏)政策。特是商人,他的第一任期,已充分證明他是以目標為本,如何完成目標不重要(只要合法或不違法),最重要是達成目標。傳統的外交程序/禮儀等全部不重要,不須「按理出牌」是特的特點。特認為烏對美不重要,美應和俄保持友好關係,從而美可以有更多資源應對中東局勢及中國。特會威迫利誘俄烏雙方盡快停火。對俄,若俄不肯讓步,北約不排除給予烏更多武器攻擊俄本土。對烏,若烏不退讓,北約不排除減少提供武器予烏。對俄,若俄願意讓步,對俄的制裁有望取消。對烏,若烏願意退讓,烏有望在短時間內加入歐盟(加入歐盟,某程度等於「加入」北約)。只要能完成目標,特會使用所有合法及不違法的方法。 北韓派士兵協助俄攻擊烏,已間接證明俄現在的處境。俄若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她根本不須第三方的任何幫忙。俄明白要保持現在的軍事形(優?)勢,俄不得不借助第三方力量。綜觀全球,只有北韓(鄰近俄羅斯)是最佳選擇及願意派兵幫忙。俄提出請求,北韓考慮本身情況後,在利大弊小的情況下,北韓當然願意。6月19日,俄總統普京訪問北韓,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晤,並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金宣佈,兩國關係已升格為「同盟關係」,該條約於10月24日得到俄羅斯國家杜馬批准。條約的生效,代表若未來北韓和南韓(美國)有軍事衝突,俄須協防北韓,此正是北韓夢寐以求的軍事協防。 特將在明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一職。為了兌現競選承諾,在他未上任前,他會以各方法迫使俄烏盡快談判,盡快達成停火協議。此停火協議就是祝賀他上任的首份「禮物」,亦是特送給美國人民以至全球的「大禮」。 梁立身

「持進」部份內容易造成浪費 須及早修改

澳府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畫(「持進」),目的是希望澳人持續學習及進修,增強自身知識,對自身,對社會都是好事。可惜,持進最初的設計過於簡單,當局沒有詳細審查課程內容,沒有實地檢視舉行課程的場地等因素下,不法份子當然乘虛而入,欺騙公帑。經審計署及廉署相繼揭發違法個案後,澳府修改持進內容,杜絕過去的錯誤再次發生。現時持進內容,仍有一不足之處,容易造成浪費。 全面實行「先支付,後資助」原則 減少浪費公帑 本屆澳府剛上場(2020年),面對審計署報告批評教青局沒有盡力落實2012年《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審計報告的建議,審計署建議當局須深入整改持進。特首賀一誠回應審計報告,決定全面審視持進內容,並在當年暫停持進。他強調要將公帑用得其所,才會恢復計劃,讓需要持進的市民能真正學習。2023至2026年的持進,就是根據審視結果,對計劃進行修改,而推出的新持進。新持進基本改正過去的漏洞,但現時的持進仍有一不足之處。 現時「單對單」(如學習鋼琴)課程,學習駕駛實習課程等,學員須先自行支付有關費用,在完成學習/進修後,滿足有關條件,澳府才會將資助給予學員,是好的做法。但其他集體上課的課程,支付費用方法則不同——學員不用先自行支付有關費用,而是先扣除澳府的資助,再加一個保證金。若課程費用是$1,000(澳門元,下同),保證金可能是$300。若學員完成課程,滿足規定(出席率達70%以上),在課程完結後,保證金將退回給學員的持進戶口。上述操作看似沒有問題,但容易造成浪費。 學員不用先自行支付費用,若達不到70%以上出席率,也是只浪費澳府的資助及保證金,學員丁點損失也沒有。由於沒有任何成本,學員是否真心喜歡課程甲,是否認為課程乙對本身有用等都不是重點,學員的想法很大機會是「是政府的錢,不用自己支付,不使用是`浪費'」。結果可能是,A報讀課程甲,一堂完成後,發覺自己不喜歡課程甲,之後就不再出現。A沒有任何損失,但政府的資助就白白浪費。 因此,為了減少浪費,澳府應修改持進規定,規定所有課程都是學員先自行支付費用,在學員完成課程後,若出席率高於70%(坊間可集思廣益,是否須上調至80%以上?),澳府才會將資助給予學員。若學員的出席率低於70%,澳府只會按出席比例資助學員。B學員的出席率是50%,課程費用是$1,000,澳府只會資助$500予B,如此類推。 現在學員不須先自行支付費用,就是典型的「免費午餐」模式。在沒有任何損失下,只會造成誘因,「鼓勵」市民浪費資源,隨便報讀一些課程(嘗試心態),而課程並不是心儀或真正需要的課程。最終結果是公帑被浪費,也和推出持進的目的背道而馳。 梁立身

特朗普對決賀錦麗 特當選機會較高

美國總統大選在11月5日舉行,距現在不足七天。美國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強國,誰人當選總統對全球的影響不言而喻。前總統特朗普(78歲)對決現任副總統賀錦麗(60歲),誰勝誰負?根據各方數據,筆者認為特當選的機會較高。 特朗普有「實戰」經驗 賀錦麗未能「離開」拜登陰影 美國不同機構都會就不同議題採訪市民,將意見匯集,編制民調及向社會公布。總統大選是美國頭等大事,眾多機構當然不會放過,並會持續採訪市民,詢問其心目中的選擇。每個機構都會用不同方法編制民調,而由於多數機構本身有一定的政治取態(不是說造假,而是多數機構對若干事項已有一定的傾向)。上述機構編制的民調,須加上一定的加權比例,社會大眾才能得出一個較為準確及真實的數據/民調。 美國大部份主流媒體,一般較傾向民主黨的信念。因此,上述主流媒體所編制的民調,一般對賀較有利(機構效應)。若上述媒體公布賀的民調只領先特2至3%,較「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雙方打平,甚至特已些微領先賀。 美國大選是計算選舉人票(取得270張票為勝利者),而非候選人的得票總數。甲可以勝出大選,但得票總數輸給乙。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小布殊獲勝(取271張選舉人票),但得票總數是50,456,002(輸戈爾的50,999,897)。2016年大選,特朗普獲勝(取304張選舉人票),但得票總數是62,984,828(大輸希拉莉的65,853,514,輸3百萬票)。 美國每個州的選民結構不同。歷次的選舉,大部州選民的「喜好」十分穩定及一致——加州,紐約州等會選擇民主黨的代表;德州,佛州等會選擇共和黨的代表。真正決定勝負的是「搖擺州」(Swing States)。坊間普遍認為本屆選舉有七個「搖擺州」,包括:內華達州「內州」(6票)、亞利桑那州「亞州」(11票)、佐治亞州「佐州」(16票)、賓州(19票)、密西根州「密州」(15票)、威斯康辛州(10票)、北卡羅來納州「北州」(16票)。 至10月27日(美國時間),綜合大部份民調,上述七個州的情況如下:「亞州」(支持率-特48.9%對賀47.4%)、「佐州」(特48.6%對賀47.4%)、「內州」(特48%對賀47.7%)、「北州」(特49%對賀47.9%)、「密州」(特47%對賀47.8%)、賓州(特48.1%對賀47.7%)、威斯康辛州(特47.7%對賀48.4%)。若上述民調準確,特在七個「搖擺州」已領先五個,得票是「亞州」(11票)、「佐州」(16票)、「內州」(6票)、賓州(19票)、「北州」(16票),即68票。特已「穩取」紅州(傾向共和黨的州)的219票,加上述68票,特的得票是287票,特將會勝出大選。 更重要的一個指標是,綜合各大網上投注站的資料,逾60%的投注者(以真金白銀投注)認為特將勝出大選,只有少於40%的投注者認為賀會贏。"Folllow the money"(「跟蹤錢的流向」),市場上其實已清楚告知大家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 梁立身

岑浩輝當選第六任行政長官候任人 應先落實善用公帑原則

10月13日,398位選委(選委總數400)出席特首選舉日,並選出岑浩輝(唯一候選人)為澳門第六任行政長官候任人。岑取得394票,4票為白票。待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岑浩輝為澳門第六任行政長官後,岑將在2024年12月20日正式就職,任期五年。2004年5月18日,首家外資娛樂場開幕(代表澳門賭權正式開放)。經過20年的發展,澳門積累大量財富,至今年6月,澳門的財儲約6,027億(澳門元,下同)。澳門擁有大量財富,但澳府不善理財(「大手大腳」),沒有認真執行善用公帑的原則。岑是法官背景,社會期望岑在未來五年為澳門注入新希望。 應先改革現金分享及資助乘坐巴士計劃 證明下屆澳府落實善用公帑原則 即使澳府擁有逾6千億財儲,善用公帑的原則不能改變。可惜,現金分享計劃最初的設計已有漏洞,但直至本屆澳府仍然不願修改錯誤,令社會費解及失望。筆者多次撰文,明確指出及批評現時現金分享計劃的不公平——將珍貴資源分配給非常居澳的居民,對常居澳的永民或非永民不公,更不是善用公帑的表現! 現金分享計劃 甲是澳永民,他十多年前已移民至外國,三四年也不回澳一次,或只是間中一年回澳逗留10多天。可惜的是,根據現時現金分享計劃,甲可獲現金分享。現金分享的原意是將澳府部份財政盈餘分配給在澳常居的居民(此原則十分重要,不能忘記,也不能改變),重點是在澳常居的居民!甲10多年前已移民至外國,站在公平角度及善用公帑的原則,現金分享只能給以澳為常居地的澳居民,甲不應獲現金分享。 要改正錯誤,十分簡單。澳府只須修改現金分享計劃內容,在計劃中加入以下條件——澳永民或非永民每年須在澳居住最少183日的規定,才可獲現金分享。上述新加的條款,只是「照寫」社保發放7,000元的央積金規定,當中包括若干豁免情況,如永民或非永民在外地升讀大學,永民或非永民年滿65歲且常居地是內地等!筆者就是不明白,只須簡單修改計劃(筆者深信立法會一定全力配合),將資源用在以澳為常居地的永民或非永民身上。本屆澳府就是不做,令人失望。 根據澳府公布的資料,2024年,澳府向717,018名永民及30,850名非永民各發放1萬及6,000元(現金分享),涉及金額近74億。但統計局早前公布資料,至2024年上半年末,澳門總人口為68.7萬人,當中居澳的外地雇員人數為181,108人。代表以澳門為常居地的澳門居民只有約50萬人。現金分享總人數約75萬,「多出」的25萬人在那裡? 資助乘坐巴士計劃 筆者多年來一直建議澳府改革資助乘坐巴士計劃,但澳府就是不處理問題,社會當然不滿及失望。歷屆澳府(包括本屆)一直致力推行「綠色出行」,「公交優先」等政策。可惜,現時資助乘坐巴士計劃沒有將資助金額「封頂」,和原來的目的絕對自相矛盾!澳府希望澳人減少使用私家車,多使用集體運輸系統——巴士,因此使用公帑資助澳門居民(此原則十分重要)乘坐巴士。原意是好,但計劃不完善,有漏洞。首先,任何人都可享津貼(只要他/她持有某電子支付卡或「聚易用」加乘車碼支付巴士費用),他/她就可享津貼。乙是旅客,最簡單(省錢)的方法就是購買某電子支付卡。每次乘坐巴士都有津貼,為什麼不買?此政策將資源分配給非澳居民,資源分配不公。第二,津貼金額沒有「封頂」,代表不論乘坐多少次巴士,都有津貼。此模式當然會造成嚴重浪費。有「免費午餐」,正常人當然會「用盡」,人之常情。10月3日及4日,全澳巴士日均乘客量逾80萬人次!澳府一直不改革資助乘坐巴士計劃,日均乘客量將會不斷創新高,一百萬人次不是天方夜譚﹗ 修改資助乘坐巴士計劃就可解決浪費資源等問題。首先,將資源用在澳居民身上,而非任何人都可享有(合法在澳工作的外地員工是否可享有資助?社會可再討論)。第二,資助金額須設上限。筆者建議的上限金額為3,744元:現時巴士票價為6元,以每天兩次為例(上下班或上下學),一星期六天,金額是72元(6*2*6)。一年52個星期,金額就是3,744元(72*52)。澳府可借鏡港府的做法。澳居民須先自行支付巴士費用(6元),30天後再到指定地點(如便利店,政府綜合服務中心等)以拍卡形式取回資助。澳府不須規定居民一個月須乘多少次巴士才能獲津貼,每年資助上限為3,744元。A上半年已乘坐624次巴士,資助金額是3,744元(624*6),A在下半年就不能再享有任何資助。B一年只乘坐300次巴士,可獲資助1,800元(300*6)。此方法十分清楚,簡單,直接。 面對上述多年澳府都不願解決的問題,不知第六任行政長官候任人岑浩輝會如何處理? 梁立身

疫情後發生多宗自殺個案 澳府須認真及直接面對

新冠疫情3年,對澳門的負面影響極大。經濟復甦未如當初預期,澳人積壓3年的情緒、財政壓力、健康等問題開始逐漸爆發。不幸地,部份人選擇以結束自己生命作為「解決」方法,無奈。澳門的自殺個案數目,根據衛生局公布的資料,2019年第一季(疫情前)為15宗,再看2023年第四季,2024年第一季,第二季的數據,分別是26宗,22宗,22宗。面對上述社會狀況,澳府沒有採取認真及直接面對問題的態度,令人失望。 須認真及直接面對問題 不能迴避或選擇性公布資訊 根據衛生局公布的資料,2019年第一季、2023年第四季、2024年第一季、第二季的自殺個案數目,分別是15宗、26宗、22宗、22宗。當中,澳門居民自殺的數目如下:19年第一季(9宗)、23年第四季(21宗),24年第一季(21宗),第二季(19宗)。單比較上述數字,澳門居民自殺的數目上升逾200%。年齡方面,當局只公布年齡分布,沒有詳細列出每個個案中的死者年齡。但在24年第一季及第二季的年齡分布中,有17歲(第一季),有12歲(第二季),但實際有多少宗未成年人自殺個案,筆者找不到相關資料。 就在筆者撰寫本文時,10月6日,司警局接消防局通知,在一住宅單位內發現一具女性(未成年人)屍體。在發現死者的房間找到一封遺書,經法醫檢驗後,初步懷疑死者中毒身亡。24年第三季數據仍未公布,但第四季的數據中已「肯定」有未成年人自殺個案。 筆者明白保護及保障個人資料的重要性,公布資料亦必須合符有關法律。但澳府在面對未成年人自殺個案時,採避重就輕的態度面對,令人失望。當局不會主動向社會公布個案--不公布個人資料,不公布學校資料是對的,但至少須告訴社會死者是未成年人(年齡多少)、是否現職學生(或已退學)、死者生前有否曾向校方或專業人士(醫生、社工等)求助等訊息,但澳府就是不公布。當局不主動發布消息,社會不知道事件的真實情況,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對社會只會是百害而無一利。 面對未成年人自殺態勢,澳府可參考港府的做法。新冠疫情3年,對香港的打擊亦是巨大。2023年12月,港府公布應對學生自殺個案呈上升趨勢的「解決」方法。香港醫務衞生局、教育局、社會福利署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協助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盡快提供適切支援,築起更堅固的安全網。 第一層是協助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或精神相對不穩定的學生,為學校提供及時和合適的幫助。學校可透過校內的跨專業團隊審視精神不太穩定的學生,優先照顧和輔導有較高自殺風險者,並提供合適的協助,以及尋求專業輔導或治療。 第二層是政府以跨部門、跨專業、跨界別合作的方式組織校外支援網絡,為學校增強外部支援。若學校人手不足,教育局會協助將個案轉介給社署統籌及安排的校外支援網絡隊伍跟進。該隊伍會盡快接觸有關學生和安排跟進,提供各種所須服務,也會因應個別學生的須要轉介其他服務。 第三層是學校領導可轉介有嚴重精神不穩定的學生至醫管局精神科跟進。經檢視後,若情況緊急,醫管局會優先處理。此外,醫管局會設立一條專為學校領導而設的電話諮詢熱線,提供專業意見。 港府的機制是好的開始,但機制缺乏執法部門的參與(學校欺凌個案不容忽視)。因此,澳府在參考上述機制後,除教青局、社工局、衛生局外,司警局亦須加入澳門的機制。當懷疑出現學校欺凌個案時,司警局須及者介入,分析是否有人違反相關法律,將違法者繩之以法。 未成年人是社會的基石,未成年人亦會面對不同壓力——學業、感情(青春期,必會面對)、朋輩、家庭等。社會須主動關心未成年人,要認真傾聽未成年人的需要,不能迴避或避重就輕。社會(包括澳府)認真及直接面對問題,不怕「家醜不能外傳」,向社會及時公布訊息,社會明白實際情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才能找出真正可解決問題的辦法。 梁立身

澳門打造「體育之城」 推多項體育盛事常態化

澳門要打造成「體育之城」,除須豐富本身已有的著名體育品牌——大賽車、國際馬拉松等外;亦須大力發展其他體育盛事/比賽(常態化),令澳門更具吸引力。旅客(「粉絲」)來澳觀賞體育盛事/比賽,澳門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亦會受惠。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可慢慢成型,經濟可變得更扎實,更有抗跌能力。 足球 足球是國際上最受歡迎的運動,不論宗教、種族、文化背景,足球都可團結所有參與者。內地足球文化成熟,每年內地都有不同足球俱樂部打入亞冠精英聯賽、亞冠二級聯賽等,澳門可和中國足協合作,爭取澳門成為上述足球俱樂部的「預熱」比賽城市(在俱樂部赴外地參賽前先在澳門熱身)。針對2026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第三圈(比賽至2025年6月10日),亞國盃(下一屆在2027年舉辦),若澳門有合格的國際標準場館,澳門可向中國足協爭取澳門成為國家隊熱身賽/正式比賽的城市。每年暑假期間,澳府可和商界合作,邀請著名歐洲或亞洲足球俱樂部來澳作表現賽(慈善賽),吸引各地旅客(「粉絲」)來澳觀賞比賽。持之以恆,當澳門累積足夠舉辦國際足球比賽的經驗後,澳門的足球「地位」當然不同。當有亞洲國家球隊因不可預測的原因而未能在本國舉行主場比賽時,澳門極可能成為首選的替代地方。 網球 國際上有四大網球公開賽:澳網(1月)、法網(5月)、溫布頓(6月)及美網(8月)。參考上述舉辦月及在旅遊淡季期間吸引旅客(「粉絲」)來澳,澳府和企業合作可考慮在每年3月或4月舉辦網球比賽,邀請著名網球員來澳參賽(慈善賽)。第四季已有大賽車,國際馬拉松等著名體育盛事,太多活動不用在第四季一起舉行,只會「浪費」活動,舉辦的成本也會增加,倒不如盡量安排在其他月舉行,成本及效益將更理想。 游泳 澳府可考慮首先在澳舉辦省港澳游泳比賽,累積舉辦比賽的經驗,同時舉辦邀請賽,邀請國際著名職業游泳運動員來澳參賽(慈善賽)。下一目標就是爭取成為舉辦亞洲游泳錦標賽的城市。澳門擁有一流及符合國際標準的游泳設施,只要組織、經驗、人手許可,澳門有條件及能力爭取舉辦此項大型比賽。考慮協同效應及吸引更多旅客(「粉絲」)來澳及延長在澳逗留時間,游泳比賽和網球比賽可在同一時期舉行。 產業鏈可漸成形 上述只是部份建議。社會集思廣益,坊間可建議澳門適合推那些體育比賽(逐步商業化)。各項體育盛事(比賽)在澳舉行,除一般服務行業獲益外,也可帶動相關的運動服裝、鞋類、紀念品、運動器材等行業,形成商機、漸成產業鏈。體育盛事(比賽)在澳舉行,眾多媒體也會來澳進行採訪報導,報導體育盛事(比賽)之餘,澳門作為「體育之城」的形象也會隨報導向世界各地宣傳。 安排新增體育盛事(比賽)在旅遊淡季舉行,避免和第四季的活動在同一時期舉行,相信澳門市民、業界、主辦單位、服務供應商等都樂見及十分配合,對旅客(「粉絲」)來說更是一大好事。一年四季,在不同季度有不同的文化、體育等盛事(比賽)在澳舉行,旅客(「粉絲」)不需集中在某一季來澳,都可感受澳門的與別不同。 當然,澳府推新體育盛事(比賽)之餘,亦需繼續對現有著名品牌——大賽車、國際馬拉松等做好各樣工作,加大力度保持其吸引力及競爭力;同時須顧及澳門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環境。現有體育盛事繼續發光發熱,新增體育盛事(比賽)吸引更多的旅客(「粉絲」)來澳,澳門——「體育之城」的形象水到渠成。 梁立身

降級消費 大勢所趨

新冠疫情三年,對內地,港澳產生十分巨大的負面影響。新冠造成無數生命離去,無數人失去財產(工作)等;亦徹底改變內地,港澳原來的社會狀況、經濟結構、工作模式等。新冠疫情「已過去」一年多,內地,港澳經濟是否如當初預期,全面復甦?答案當然不是。我們看到內地房地產深度下調,繼而影響所有周邊行業(工作),如裝修、傢俱、原材料、地產經紀等行業(工作),影響之廣,震動整個社會。由於收入減少,市民不願(沒有能力)高消費,現在流行降級消費,人之常情(十分理性)。內地經濟前景不明朗,港澳不能幸免。 降級消費,大勢所趨 平常心面對 筆者日前往港辦事,辦事地點在中環(上環)。由於客戶臨時通知須處理急事,會面須改期。一個人的午餐不用太講究,就去一間著名中式快餐廳(貪其快、環境不錯、食物安全等因素)。進入快餐廳後(約12點),人數之多,令人驚訝。在進入快餐廳前,筆者曾留意快餐廳附近的高級餐飲場所,有顧客,但人數遠遠不及快餐廳內的人數。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字,2024年7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值臨時估計為291億港元,較2023年同月下跌11.8%。2024年6月的修訂估計較2023同月下跌9.7%。與2023年同期比較,2024年首7個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值臨時估計下跌7.3%。 比較2024年7月與2023年7月,高價值產品跌幅驚人-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跌25.0%);百貨公司貨品(下跌24.3%);汽車及汽車零件(下跌27.9%);傢具及固定裝置(下跌22.4%)等。經濟不景,消費者那有能力(心情)購買名貴物品。與之相反,疫情後,港人「北上」逐成習慣。新衣服可以不買,但每日三餐(二餐)不能少。在港消費80港元,可能只是一餐費用,但在內地可能已是二餐的價格。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數字,9月21日(週六),香港居民出境人次近38萬,入境人次近28萬,淨負數10萬。內地旅客入境人次近9萬7千,出境人次近9萬,相差不大。出入境淨負數人次已「反映」港零售業(服務業)等面對的處境。 澳門方面,和香港面對的挑戰有不同有相同。澳人「北上」,在疫情前已是常態。疫情後可以「澳車北上」,吸引部份澳門中產逐漸愛上「北上」,對澳門餐飲業(民生區)的影響十分深遠。居住在青茂或關閘口岸附近的澳門居民,由於距離近及出入方便,當然是去珠海消費(理性消費)。北區的餐飲業,不論是平日或節假日,面對的挑戰非輕。居住在氹仔的居民,考慮時間成本,一般平日不會「北上」,但當節假日來臨,就會「澳車北上」。氹仔的餐飲業(民生區),平日的生意較節假日好。中產「澳車北上」,在珠期間於大型倉儲式商店購買日常用品(包括食品)、為自己的座駕入電油(或充電)、一家人午/晚餐、看電影等,全部加起來的成本較在澳低,中產當然趨之若鶩(理性消費)。 澳門的獨特優勢,旅客來澳必訪六大博企旗下的大型娛樂綜合設施。大型娛樂綜合設施內提供多元服務-休閒、餐飲、衣服、手信等,旅客樂而忘返;而在大型娛樂綜合設施附近的企業也會得益於源源不絕的旅客。當然,經濟不理想,消費者小心消費(比較價格),不會因為身在大型娛樂綜合設施內就成為「土豪」,一擲千金。 降級消費,大勢所趨,社會只能以平常心面對。企業面對降級消費,就須思考是否要更改經營模式,迎合新常態?每個行業的特性不同,消費者對不同產品/服務等有不同等級的需求。在資本主義社會內,政府不會教企業如何做事,企業須根據本身情況應對局勢。改變會否帶來成功,沒有人可以保證。 梁立身

輕軌媽閣站通車後 市民/旅客有增加使用輕軌?

2023年12月8日,澳門輕軌媽閣站正式啟用,輕軌終於將氹仔和澳門「接通」。媽閣站已啟用半年多,有更多市民/旅客使用輕軌?根據輕軌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8月,輕軌日均乘客量為15,900人次。比較2023年11月(媽閣站未啟用前),該月的日均乘客量只是6,500人次;再看2024年1月至8月的數據,6月最低(11,600人次),2月最高(16,700人次),證明媽閣站的啟用吸引更多人使用輕軌。協和醫院站9月剛開通,石排灣站和橫琴線有望在本年年底通車。在石排灣站和橫琴線投入服務後,日均乘客量將持續增加。但要看到乘客量突飛猛進,就須等待東線投入服務後才可出現,但輕軌亦不能(不會)成為使用量最高的澳門集體運輸系統。 使用輕軌次數將持續增加 但輕軌難成使用量最高的集體運輸系統 輕軌(氹仔線)2019年12月10日正式營運。當初為鼓勵更多人使用輕軌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澳門特區成立20周年,2019年12月及2020年1月可免費乘坐輕軌。因此,2019年12錄得日均33,000人次的乘客量,至今仍未被打破。2020年1月,由於「失去」新鮮感,加下1月下旬出現新冠案例,日均乘客量下跌至16,000人次。2020年2月,輕軌正式收費,加上新冠疫情,日均乘客量只有1,100人次。疫情已過去一年多,今年8月的數字只是15,900人次,和媽閣站未啟用前(6,500人次)是有「可觀」增長,但仍未能打破33,000人次的紀錄,輕軌的前景面對重重挑戰。 媽閣站啟用確實吸引部份居住(工作)在媽閣附近的市民,但增加使用輕軌的人數相信未如當局預期。基於保護媽閣廟(世遺)及受制於周邊環境,媽閣站未能建在媽閣廟「旁」。市民/旅客在媽閣站下車後,只能以步行(10分鐘以上)或其他交通工具到媽閣廟,對居住(工作)在下環區(或周邊)的市民,吸引力不太大。縱使當局新增巴士線連接青茂口岸/關閘至下環區至輕軌媽閣站,使用的人數也不多(筆者曾在平日使用上述巴士快線,由輕軌媽閣站上車至青茂口岸,全程車內總人數不到20人)。 協和醫院站9月剛開通,石排灣站和橫琴線有望在本年年底通車,相信日均乘客量將持續增加。日後,若旅客(市民)經橫琴口岸來(回)澳,有了橫琴線,對氹仔市民,對在氹仔住宿的旅客等有一定的吸引力。石排灣站開通後,居住在石排灣(周邊)的市民,上班/上學(特別是目的地在氹仔)將多一個出行選擇。以筆者為例,若只是一人,由外地回到澳機場後,本人會用輕軌,本人在氹仔居住(縱使下車後,仍須步行10分鐘回家)。交通便捷(不會「塞車」)及輕軌車間內空間大(使用人數不多)是本人選擇輕軌的原因。 當協和醫院站,石排灣站和橫琴線全部啟用後,有望打破日均33,000人次的紀錄。但由於輕軌本身的設計(氹仔的月台),現時只使用兩節車廂(最多可載客200人)。根據筆者目測,應該可增加至四節車廂。澳府在輕軌啟用前曾公開表示,若使用四節車廂,載客量可升至400人。但即使輕軌日後使用四節車廂,和現時巴士的日均乘客量仍是天壤之別。 根據澳門交通局網頁資料,2023年,澳門巴士的日均乘客量58.69萬人次(全年平均計算)。2023年12月(輕軌媽閣站開通),數字是59.91萬人次;11月(輕軌媽閣站未開通),63.86萬人次。2024年1月至6月,日均61.13萬人次。數字反映輕軌媽閣站的啟用,對巴士服務需求沒有太大影響。展望未來,若新一屆澳府沒有決心改革資助乘坐巴士制度,巴士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不減。輕軌系統不會成為載客量高的集體運輸系統,澳府每年仍須對巴士及輕軌服務作出大量補貼。 梁立身

雙慶年宜向居民派特別消費券 貼民意減居民壓力

2024年9月12日,報名參選特首提名期截止。9月10日,岑浩輝向選管會提交383名選委(本次選委總人數為400人)的支持。岑取得逾95%選委支持。根據法律規定,須取得至少66名選委的支持(簽署提名表),才能報名參選特首選舉。岑成為唯一有資格參選特首選舉的人。根據法律程序,選管會將審查岑是否符合法律資格參選特首,並須在9月18日(最遲)公布審查結果。競選宣傳期將由9月28日開始,在10月11日結束,10月12日為冷靜期,10月13日(星期日)為特首選舉日。 岑如無意外將成新特首 岑宜借雙慶年向市民派特別消費券 今年是雙慶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特別日子,為隆重慶祝上述盛事,澳府應該為市民所想,和澳門居民共同慶祝上述盛事。疫情已過去一年多(全球在2023年年初全面開放,全球民眾逐漸回復以往的生活方式)。內地(香港及澳門)跟隨全球步伐,逐漸向全球開放邊境,內地(香港及澳門)民眾的生活模式也逐漸回復從前的形式。 當初,世人普遍認為全球在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將會迅速及全面復甦。但事與願違,中美關係沒有改善,而內地房地產深度大調整(房地產佔內地GDP比重不少),繼而影響內地其他行業,內地經濟要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仍有漫漫長路。澳門是小型經濟體,向全球開放,全球(內地)經濟若是「輕傷風」,澳門就是「重感冒」。疫情過後,除博彩業逐漸回復盈利外,澳門其他行業的處境非十分理想。以銀行業為例,根據澳門金融管理局的資料,截至2024年6月,澳門銀行業營運結果為41.85億(澳門元,下同),按年跌43.3%;期內不良貸款升至4.6%,當中非居民部分升至6.1%。澳門銀行業盈利下跌(不良貸款上升),正是反映澳門經濟面對的挑戰非輕。澳府今年進行公開賣地(是自2008年來的首次,相隔16年)。兩幅土地,一幅沒有投資者出價競投;另一幅則由一家公司出價投得(只有一家公司出價競投)。澳門現時的實際營商環境,投資者對澳門前景的態度,社會當然心中清楚。 特別是澳門基層市民,疫情是過去了,但民生用品/食品的價格在過去一年的升幅驚人,基層市民面對的壓力十分巨大。中產方面,原本希望出現的經濟全面復甦沒有出現,公司減薪或「凍薪」的例子不少;面對「供樓」,子女教育/生活等多個開支,中產面對的壓力亦非輕。因此,岑在2024年12月20日正式就任為特首後,筆者建議新一屆澳府應聽民意,向社會公開宣布派發特別消費券,和全澳市民共同慶祝雙慶年,亦同時減輕全澳市民面對的壓力。 建議派發的是「特別消費券」,有效期(使用期)由2024年12月20日起至2025年12月19日止。由於是一年期,不會有通脹壓力(市民不須急於在3個月或半年內使用消費券)。市民將有充裕時間考慮如何使用消費券,用在什麼用途等。消費券的金額,考慮是一年期,也參考現金分享的金額,澳門工資中位數等數據後,筆者建議是8,800元。 為審慎使用公帑,須符合一定條件的澳門居民才能享有上述消費券。首先,參考「非強制央積金──2024年度預算盈餘特別分配」的做法,在消費券使用的首日(2024年12月20日)起計算,甲(持澳門居民身份證)須在過去一年中,有不少於183日須在澳門生活。當然,乙就讀外地高等教育課程、丙年滿65歲但常居內地、丁在深合區學習、就業、創業及生活等原因也可享有上述消費券。 使用條件,在疫情期間,澳府已有多次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分析過去的經驗及考慮市民的實際需求,本次消費券,市民同樣可選擇使用消費卡或新一屆澳府以電子形式將款項存入市民的電子戶口內。重要規則——消費券只能在澳門境內使用(消費),不能兌換現金等條款仍然生效。筆者建議每日使用金額上限改為1,000元,不須將上限定為400元或300元(金額太小),方便市民使用。市民可使用消費券支付水費、電費、電話費等。另一建議(社會可再作討論)-消費券可支付私人房屋租金,用作支付銀行貸款。 業主A收到私人房屋租金(消費券的金額),A須要消費,A一定會使用上述款項,A同樣會促進澳門經濟,為什麼不能用消費券支付私人房屋租金?B欠銀行C貸款,B用消費券支付,銀行C收回款項。銀行C有新資金可用作新貸款,B準時支付欠款,不用被列為「黑名單」,對雙方以至社會都是好事。為什麼不能用消費券償還銀行貸款? 疫情是過去,但澳門基層(以至中產),中小企的壓力仍然十分重,推「雙慶年特別消費券」,是貼民意減居民壓力的好方法,新一屆澳府應該採納。 梁立身

視聽專區

精選文章